两岸学校运动员训练之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03 02:09:46

两岸学校运动员训练之比较研究

一、大陆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一)学校运动员的基本来源

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各高校运动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从省、市级体校或体工队特招和挂靠的运动员约占15 %左右,其运动水平在一级左右,个别达运动健将级水平。从体工队特招的运动员虽然运动成绩好,但文化基础差,生活散漫,在校期间训练时间相对较多,但较难管理。挂靠运动员只代表学校参加高一级运动会的比赛,其主要任务是拿名次,待遇优越,但对促进学校运动训练发展的实际意义不大。第二种类型:是从各种体育传统项目中学,具有体育专长的尖子生,曾获省、市级比赛、达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按高考规定加分招进的运动员约占70 %左右,入校后训练时间相对较少,训练随意性较大。第三种类型:是在大学期间,通过体育教学、院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发现具有一定体育专长或某项运动特长,而增补的运动员约占15 %。这部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虽高,但身体素质及专项能力相对较差。

(二)大陆高校运动训练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由国家部、省、市教委通过评估认为学校自身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训练场地设施、教练员水平、经费以及物质条件等有保证。并给予重点投入,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运动队训练水平高,运动技术在省、市乃至全国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种形式:是部分的省、市体育系统各相关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与部分高校联合从事某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它是利用集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来互为补充,共同受益。如天津财院女篮队、南开大学女排队、天津理工大及华南师大的女子手球队均代表过本省、市参加全运会并取得了较好的运动成绩。第三种形式:是一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扶植一、二个特色项目的运动队,在运动训练的时间、经费、场地以及教练员等方面配备相对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常年训练,如西工院女篮、西北大学男篮,也有部分院校的随意性变化相对较大。第四种形式:是为迎接某类运动会或上一级比赛而提前1~2个月临时组建一个运动队集中训练。其目的主要是为参加比赛。第五种形式:是以开展和推动学校群体运动为目的而组建的系、院级运动队训练。因时、因地、多形式地参加校、系级各类竞赛活动。但也存在着组织与经费等方面的困难。

(三)大陆学校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1.坚持系统训练的人数少

调查资料表明,在国家教委、地方及部委所属58所院校共计1832名运动员中,除有15%左右的高水平运动训练队坚持系统训练外,约25%左右的人是进行临时性的集中训练来参加比赛,即使占总数50%左右的运动员是属于常年运动训练队的,但也并非是坚持全面系统的运动训练。从高校学生比来看,参加规范、系统的运动训练人数太少。

2.运动训练随意性变化较大,时间难以保证

运动训练时间的保证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院校均未能把运动队训练时间真正落到实处,其原因是主要表现在:教练员日常事务繁忙、学校群体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当而导致训练场地无法保证、学校及社会活动的干扰以及学生负担过重等。

3.运动训练经费及设施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达到国家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方面规定配置要求的院校不多,有相当部分院校的训练场、馆设施缺乏、不配套,或破旧不堪,或已不能适应正规比赛规则的要求。运动训练经费投入不足,缺口较大,因而导致其运动训练无法正常、系统化地进行,训练质量也难以提高。

4.运动项目的布局不合理

没有从“世界大运会战略目标”着眼来统一规划、考虑项目设置,而是各自为战、急功近利。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主要以田径和三大球占绝大多数,少数项目为“独家经营”,个别项目“无人问津”。

5.教练员现状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招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校均程度不同的扩大招生人数,使在校学生人数猛增,这样一来,各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应聚增。绝大多数的教练员是“一身兼多职”。在教练员职后培训提高方面的方法、措施滞后,导致其进修提高机会少、信息闭塞。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凭经验行事,手段陈旧、方法落后,已难以适应当前体育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教练员自身综合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求知欲不高。调查结果表明,就当前高校教练员队伍中十分缺乏既有较高科学训练理论的“智力型”,又有丰富经验的“实践经验”型相结合的高水平教练员。

二、台湾学校体育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摇篮与基础,即使输了奥运会金牌,却赢得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是一种辉煌与荣耀。台湾学校体育训练体系曾培养出一批具有奥运参赛水平的学生选手,这绝非一日之功,其成功背后必然是台湾学校体育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有关学者研究调查,台湾学校体育的成功来自于、其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

(一)以高质量、高效率为前提

1.训练手段的多样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台北中学生女篮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安排,时间约为20分钟,内容是先进行静力性柔韧练习,强调必须把韧带活动开,防止在比赛对抗中受伤;接着进行半场的上篮练习,强调上完篮后必须采用防守滑步回到练习队形后面;跟着按位置进行一对一的攻防练习,强调必须全力对抗;最后进行全队的四角传球练习。在短短的20分钟时间里,采取了适应比赛实际的多种练习形式,使队员尽快进人比赛状态,与传统的以跑篮、投篮为主的准备活动相比,其优点显而易见

2.训练内容的针对性

台湾学生的球类比赛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进行的,通常一个中学的球队要有四十多场的比赛,这就对队员的实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也决定了平时的训练必须针对比赛的实际。他们训练队员的经验是: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在自己位置上的技战术运用能力。

3.训练方法的创新与特色

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使它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体育交流。近些年来台湾学校体育训练也在兼容并蓄的前提下注重自己在训练方法上的创新。篮球过去主要是采用美国的训练模式,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由于亚洲人先天条件与欧美不同,因而在训练方法上也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之路。目前就很注重吸收大陆“小、快、灵、准”的技战术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上一篇:拯救男孩 第7期 下一篇: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