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引,以图为重,以生活为落脚点

时间:2022-03-03 11:23:42

以趣为引,以图为重,以生活为落脚点

【摘 要】综合探究课作为《历史与社会》教材设计中的一大亮点,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理综合探究课,在学生地理方法技能培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认识台湾”一课为例,探讨了几点地理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06-02

一、地理C合探究课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要实行开放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倡导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综合探究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大亮点。综合探究课中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理探究课,关注学生技能的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然而,当前的地理探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于综合探究课的兴趣匮乏。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足,资料收集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探究、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更没有如课标所言成为“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其次,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式方法没有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任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或形式上的“作秀”,能力培养不突出。更有甚者,综合探究课学生主体凸显不够,教师课堂设计缺乏艺术性和驾驭能力,未能从生活情景上入手去打动学生,学生成果汇报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教师既不挖掘,也不总结,综合探究课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地理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如何上一堂成功的地理探究课,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探讨的重要话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认识台湾”一课为例,对七年级地理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以趣为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地理探究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会产生浓厚兴趣。而地理探究课事实性知识要求较少,程序性知识要求较多,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各种体验中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改进教学环节的设置,以达到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效果。

第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综合探究课设计出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始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等,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从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转变。

例如,在“认识台湾”一课中,笔者收集了关于台湾的风景、美食、名人等图片素材,配上台湾民乐,以动画的形式作为导入进行播放,大量的感官素材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充满了对台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课堂探究资料和素材的精细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资料和素材,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多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有些也用打印下发的任务单等。这些资料学生接触较多,较为单调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地图的色彩鲜明、协调且具有相应的衬托背景,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构建。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用多彩的地图作为探究素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设计“认识台湾”一课的任务单时,对传统的直接打印进行改良,将台湾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降水量和气温图用彩印形式下发给每个学习小组。面对多彩的探究材料,学生对于地图的探究兴趣十分浓厚,课堂探究热情高涨。

2. 以图为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的技能

地理教材由3个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这3个系统紧密结合,又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图像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文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图像既是重要的地理语言,又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最大特点。色彩缤纷的地图,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读图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是看个新鲜,对于怎样阅读地图和怎样从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往往无从下手。在地理探究课中,如何利用地图习得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重视的。

第一,精选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所需地理信息的能力。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培养读图能力提供了许多便利。对待教材中的图片要高度重视,这些图片都是几经考虑才入选教材的,相比其他图片而言有一定优势。此外,单靠教材提供的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相关的图片进行补充,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一堂课容量有限,不论课内课外的地图,教师在选取时都要注意在精不在多,挑选最适合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例如,在“认识台湾”一课中,笔者选取教材中的台湾地形图、台湾人通和城市分布图作为探究重点,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提取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人文特点等信息。此外,笔者额外补充了台湾年降水量和等温线图、台湾旅游图两幅地图进行探究,补充说明台湾的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这5幅图片经过精心挑选,包含了本节课涉及的众多信息,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提取所需的地理信息。

第二,巧妙设问,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来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探究课中,出示一张地图,直接让学生进行描述难度较大,学生无处着手。而且每张地图所含信息量较大,哪些为有用信息,哪些为无效信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区分,导致探究效率低下,主题不明确。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转换策略,用任务单设问的形式,事先将每张地图需要探究的步骤问题化,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以这些层层递进的设问为引线来解读地图,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课堂探究效率,培养相应的地理技能。

例如,“认识台湾”一课,笔者设置台湾的气候特征探究任务时,对台湾年降水量和等温线图的探究设问如下:

(1)台湾有哪些气候类型?请在图中找出它们大致的分界线。

(2)结合台湾的气候类型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台湾的气候特征。

(提示: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去分析气候特征。)

(3)思考:台湾这种气候特点对于其他自然要素有什么影响?

这3个设问层层深入,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易到难,对学生地理技能的要求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通过学生的小组探究、汇报和教师的总结,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地图标记,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探究的地图意识。图是课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在记录课堂笔记时,可以不单单使用文字记录,而尽可能地在图中圈画关键信息,用多样的笔记形式让学生爱上读图、重视地图,养成良好的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台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影响,笔者让学生在图5-48中用红色记号笔描画出北回归线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标记形式,对地图作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对地图的利用和掌握。

3. 以生活为落脚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生活教育是地理课程实用价值的体现,重在对学生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W校教育最大的浪费”,这种脱离往往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备受关注,它作为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培养过程中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地理成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教生活化的地理,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综合探究课中,教师要力争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习得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联系生活讲地理,将其最终运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认识台湾”一课教学中,笔者将台湾旅游攻略设计的探究活动作为最终的拓展提升,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假期赴台旅游的攻略。此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台湾旅游图和本课的其他地图,计划好旅行时间、旅行线路、参观项目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七年级的地理探究课,作为初中阶段地理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从实践上看,上好一堂综合探究课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当始终围绕“探究”二字进行;另外,要不断进行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必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牛学文,向佐军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6: 204.

[2] 许冬琴.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02):11.

[3] 张维伟.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智能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4):10.

[4] 赵东侠.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的培养[J].今日科苑,2010(05):176.

[5] 潘林,孔令平.中学地理课程价值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4):4.

上一篇:同伴赏析评改点亮习作之路 下一篇:探究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