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补语习得偏误分析

时间:2022-03-03 06:08:41

时量补语习得偏误分析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时量补语有时候位于宾语前,有时候又位于宾语后。何时位于宾语前,何时位于宾语后,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将时量补语的位置阐述清楚。本文将主要对时量补语与宾语同现实时位置关系方面的偏误进行研究并分析原因,并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偏误实例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时量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偏误,对时量补语习得其他类型的偏误,如:漏用助词“了”、约数词“来”字位置摆放错误、动词重复的遗漏等,不做说明。以下列举的均为时量补语、宾语位置关系方面的偏误例句:

(1)他学汉语三年。

(2)他打球了三个小时。

(3)大家已经在这儿等了一个小时你们。

(4)我们已经来三年半北京了。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学汉语学了三年”,“他打球打了三个小时”,“大家已经在这儿等了你们一个小时”,“我们已经来北京三年半了”。总体看来就是动词重复的偏误;宾语为人称代词时,宾语与时量补语位置关系的偏误;宾语为具体名词时宾语与时量补语位置关系的偏误。接下来将针对以上四个例句反应出来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二、偏误原因分析

(一)负迁移导致的时量补语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v o+v c)的偏误

在学习一种新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以往学过的旧知识影响。如果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知识的语言规则不一致的话,那么负迁移就一定会产生。这种因为不同的语言规则对目前学习产生的一种负面的影响就是负迁移。迁移原本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负迁移是相对于正迁移说的,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它是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

错误实例:

(1)他学汉语三年。/他学汉语学了三年。

(2)他打球了三小时。/他打球打了三个小时。

上面的句子显然都缺失了一个动词,但是这样的句子,我们知道在英语里是不需要重复动词的。例如:He played the ball for three hours.由于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随着英语由古代英语向现代英语的演变,英语中类似汉语在语义上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补语成分多数消失不见了,并且也没有汉语的“得”的形态标记。所以受到英语的语法影响,对于学习汉语不久的留学生来说,很容易直接把这样的句子翻译为“他打球了三小时。”这样当然就忽略了汉语语法的规律,即在汉语时量补语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v o+v c)中当宾语紧跟动词的时候,动词需要重复一次,这样才能消除宾语和补语一起抢动词的情况,语法上也才能成立。

造成此偏误,现代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对应上的“差异”或说不对等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说就是受某一种自己已经熟悉的语言的思维习惯,很自然地就将这种定势表达习惯运用到新的知识里面,这样就产生了错误。

现代汉语里的动词具有可重复性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其他的语言里可以重复的词以拟声词居多。我们所熟悉的动词重复的类型有AA式“看看”、“说说”;ABAB式“考虑考虑”还有像“玩了玩”等特殊形式的。但是这与我们上面探讨的时量补语结构一中的动词重复是不一样。“看看”等是动词的重叠,是在动词的基础上,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属于语法形式的范畴。如动词“看”的重叠“看看”表示时间短暂;“尝尝”“听一听”表示尝试态。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v o+v c)这一结构中的动词重复就不应该认为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应该属于语法范畴。现代汉语补语的特点决定了动词和补语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只能加入助词之类的虚词成分,不能加入像宾语这样的实词成分。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如果把原动词叫做第一动词,重复的动词叫做第二动词。第一动词后紧跟宾语之后,补语会因为缺失了动词而孤立,那么必须再给它安个动词,为补语服务。动词表面上是重复的,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没有它,语法就是错误的,因为必要的语法成分缺失了。

(二)时量补语与宾语的顺序制约规则掌握不全面

时量补语是放在宾语前还是宾语后,这一直是困扰留学生的一个难题,也就是时量补语的顺序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放在宾语前,什么时候放在宾语后,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主要可以参考时间量和宾语的性质两个因素。

1.看这个时间量说的是什么

如果这个时间是一个过程时间,即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那么时量补语放在宾语前,句式为:主语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s+v c+o)表示干什么事情干了多长的时间。“我学了三年的英语。”表示的是我从开始学英语到不学的时间有三年。

如果这个时间是指从一个动作完成到现在的时间,那么时量补语放在宾语后。这种情况下又有两种句式:

A.动词(人称代词)时量补语(s+v o+c)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动词多为不可持续性动词,如“死,毕业,回,来,丢”等。

(1)他死了两年。(2)她去美国半年了。

B.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v o+v c)表示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是这段时间存在什么情况。

例:他学汉语学了三年。

2.看宾语的性质

A.当宾语为一般表事物的名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前面。例如:

(3)我已经复习了一晚上语文了。

(4)我已经复习了语文一晚上了。

B.当宾语为称呼名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后面。例如:

(5)我跟了师傅这么多年。

(6)我跟了这么多年师傅。

3.当宾语为指人代词时,时量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后面

(7)我照顾了她好几天。

(8)我照顾了好几天她。

(三)回避产生的偏误

留学生造句的时候遇到难点经常会选择的方式就是“回避”,有时碰巧回避很成功,很多的时候回避不当。

回避重复动词

(1)你学了中文多长时间?

(2)我昨天游泳了一个小时。

(3)我骑车了两小时。

(4)他打球了三小时。

在这里学生们都只用了一次动词。除了受语际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完全没有重复动词的意识以外,留学生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重复动词,为避免混乱他们干脆全部不重复动词。

三、教学对策

将以上研究结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阐述注意点,预防偏误产生。以下只是简单的教学构想,具体教学方案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丰富。

(一)介绍时量补语基本结构

根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材》为参照,大致可以把时量补语的结构分为三个,具体如下:

结构一:主语动词宾语动词时量补语(s+v o+v c)

我看书看了一下午(动词重复,宾语放在第一个动词的后面)

结构二:动词人称代词时量补语(s+v o+c)

我等了你一早上(动词不重复,宾语在动词后面)

结构三:主语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s+v c+o)

我游了一下午的泳(宾语放在时量补语后面)

(二)说明注意点

1.针对动词重复偏误:分解例句“我看书看了一下午”,说明第一个“看”的语法功能是接宾语,第二个“看”的语法功能是为“一下午”这个时间补语服务,强调如果没有第二个“看”,句子缺乏语法成分。

2.针对时量补语、宾语位置偏误:分析表示不同语义内容的时量补语和不同性质的宾语对语序的制约。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医学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