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杀手”有几多

时间:2022-03-03 05:10:42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许多城市高温预警;实测地面温度,甚至数天都盘旋在40多度。新闻中,“热死人”的报道时见报端;医院里,因酷热而旧病复发的哮喘、高血压、关节炎、胃肠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骤增。高温天气里,哪些人更容易中暑?面对酷暑,窝在温度舒适的空调房是不是最佳选择?“热死人”是怎么回事?除天气外,和人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相关吗?请随我们一起,解开这一个个疑团,笑迎三伏,安然度夏。

策划/执行 家庭医学刊社

高温天气为何“热死人”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而在正常情况下,皮肤温度为33℃。这4℃之差,使得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向皮肤传送,然后再经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空气对流,将热量散发到体外,保证体温基本恒定。

环境温度低于33℃时,人体感到舒适;超过33℃,人便会产生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到39℃,汗腺已相当疲劳而趋于衰竭,此时很容易发生心脏病猝死;当气温升到40℃以上,不仅有损于心脏,引起肾脏衰竭、呼吸衰竭和其他器官的损伤,而且会给大脑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重症中暑可能“热死人”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这类中暑又可分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和日射病,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热射病 指因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全身多器官受损。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将高达40%~50%。

小贴士: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若发生昏迷,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其体温,并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烧40℃左右且持续不下,要马上将患者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麻痹大意,一旦耽误救治则会造成患者死亡。

热衰竭 指在高气温或强热辐射环境下,引起人体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出汗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引起颅内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发生昏厥的危象,亦称热晕厥或热虚脱。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体温不高、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以晕厥,通常昏厥片刻即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小贴士:预防措施应着重降低温度。若发生热衰竭,应让患者仰卧,自行饮水待血压恢复正常,不必用升压药,有心血管疾患者更应慎用升压药,以免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

热痉挛 指在干热环境下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钠盐大量丧失,从而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痉挛的现象,是中暑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热而湿度高的地方长时间旅游,有时会突然脸色发青,感到头痛、恶心、头晕并发生痉挛。如不及时处理,会出现意识消失,甚至死亡。

小贴士: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喝些凉开水或盐水;如意识丧失,痉挛剧烈,应让患者取昏迷(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严禁患者自立行走,更禁用阿托品以及催眠、镇静等药物。

日射病 指在海滨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户外运动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造成脑组织充血、水肿,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甚至出现昏迷及抽搐。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这些情况也会“热死人”

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中暑时由于高热大量丢失体液,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出现主要脏器的低灌注和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脑、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出现心肌损伤、心力衰竭、脑缺氧、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以及顽固性休克。此外,高温直接作用于人体,亦可引起脑、心、肺、肝、肾等脏器损害,导致其功能障碍,且高温持续时间越长,脏器受损的程度越严重,最终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人因各器官结构的改变和机能减退及合并有慢性疾病,更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增加其病死率。

小贴士:中暑患者治疗的早晚,尤其降温的快慢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快速有效的降温治疗是关键。

猝死 高温可导致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增高,如情绪激动、睡眠不足、排汗增多、中暑等。如在强光下暴晒,身体温度超过41℃,体内细胞中的蛋白质就会变质,随着体温升高,变质也越严重,从而引发死亡。

小贴士: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如在酷暑天气下突然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慌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刻脱离中暑环境,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心慌气短,头晕头痛加重,精神萎靡,走路步态不稳、手足不灵活等异常表现时,需立即送医院看急诊,以防患于未然。

热中风 中风是老年朋友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0℃以下的隆冬和32℃以上的盛夏是一年中的两个中风高发期。当气温在32℃时,中风的危险便上升60%,而且气温越高,危险性就越大。广大老年朋友,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老年患者,更应在高温酷暑季节慎防热中风。

药源性中暑 老年人易中暑,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身体各组织功能协调差。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若长期服用抗胆碱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组胺药物、利尿剂、安定类药物等,则会进一步加重中暑的可能与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痛、烦躁不安、口渴、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心动过速等,严重的还会带来休克、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中暑后老人病情发展非常快,常常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失去了生命。

高危人群避高温

一是心血管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因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容易中暑。

二是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病变和周围神经变性,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和变化反应迟钝,容易中暑。

三是腹泻患者,由于反复腹泻以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四是消瘦及营养不良者,由于营养素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同时也容易腹泻,导致中暑。

五是正在服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的患者,药物或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也易引起中暑。

六是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多,不易散热,且心血管代偿功能较一般人差,容易中暑。

七是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八是孕产妇和婴幼儿。

九是感染性疾病患者和硬皮病患者。

上一篇:防范“热病”有门道 下一篇:孕期不可触犯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