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读 第8期

时间:2022-03-03 01:49:27

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开始喜欢躲猫猫的游戏,猜谜语更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而且总是百玩不厌,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躲猫猫和猜谜语活动可以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心,能激发他们的挑战勇气。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语文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猜读法,引导学生多猜、多读、多思,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读书的能手。

一、课题猜读,快速感知

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是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让学生看到课文题目时,先猜想文章的内容,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可以快速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有利于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猜测读课题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看到这个课文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生1: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形状。

生2: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颜色。

生3: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美丽。

生4: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作用。

……

师:同学们猜得很多,现在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对照印证你猜中了哪些内容。

再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类课文,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猜读课题。让学生说说看到课文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学生作出大胆猜想如:课文会这个中国孩子是谁,课文会写这个中国孩子会发出怎样的呼声,课文会写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学生依据课题做出多种猜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印证猜测内容。

这样以猜读充分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方法引路,从整体入手,无形中引导学生在猜读印证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二、猜读重点词句,读中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也不是单纯的读法操作,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化难为简,聚集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句,有利于迅速拉紧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准确把握文本,走进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句,探究文本内容:

师:同学们都抢着上台讲故事,可是却有一个人不愿意上台,是谁呢?

生:是英子。

师:课文是怎么写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要通过哪几个关键词写出英子不愿意上台?

生1:“犹豫”。

生2:“慢吞吞”。

生3:“眼圈红红的”。

师: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些词语?

生1:作者用 “慢吞吞”是想突出英子上台的犹豫。

生2:作者想到英子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走上讲台,对英子来说,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她当时快哭了,所以作者用“眼圈红红的”。

生3:作者是要突出英子当时的十分不愿意,所以用“慢吞吞”。

……

这样学生通过猜读,能自主发现“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关键词,并抓住关键词继续猜测探究,透过语言,走进英子的内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探究作者的用词目的,能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情感。

三、猜情感悟,内化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二是传承人类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后,引导学生猜测作者或主人公当时的情感,走进文章的角色,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世界,生成学生自己多元的独特感悟。

如《触摸春天》这篇文章的后半篇文字,充满了大量的抒情,显得非常感性而且抽象,教学这样的文章就应多引导学生猜读。教师引导学生猜读:“怪不得连作者都感叹道,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同学们猜一猜,此时的安静会对蝴蝶说些什么?”学生通过猜读进一步体验了主人公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感受到课文的人文意蕴,体会生命的美好。再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文中有两处用上“静静的”一词。第一次是第二自然段“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第二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可以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猜读悟情:“小钱静静地在想什么?台湾青年此时静静地在想什么?他们想的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充分地感悟台湾青年平静下的那颗坚毅无比的内心,进一步体会到这是一次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这一文章所要体现的主旨。接着再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小钱得救后,有一天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这样通过不断猜读,拨动学生的心弦,撩起学生浓浓的情怀,给孩子心灵的强烈震撼。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知其所想,给其所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需要,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猜读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猜读去感知、理解、感悟、体会文本内容,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虎.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

上一篇:优化古诗文教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篇:例谈巧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说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