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研究

时间:2022-03-03 01:12:14

关于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研究

摘要: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工程建设技术的关键,它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密切相关。本文从前期准备工作、控制温度裂缝、振捣、框架结构浇筑上探究了其技术要点,为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增强,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不断完善,房屋建筑的质量不断提高,尤其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为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对此,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其占有重要地位。至此,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不断完善混凝土浇筑的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应检查进场水泥的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复检,保证水泥强度、初凝终凝时间等性能指标与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相符合。其次,施工图纸上备注的原材料及其产地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最后,进场原材料经现场检验合格后,现场见证取样送到有资质的地方或国家试验室试验,结果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另外,在混凝土的拌制时,要认真控制水泥、混凝土骨料、外加剂、掺合料等原材料的计量和投料顺序,以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浇筑时间,强度等级不同和品种不同的水泥不能够进行混用;在施工中出现雨天或者空气的含水率产生明显变化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增加对含水率的检测水平,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提高粉煤灰的质量,定时对材料进行检验,增加混凝土的试配次数,同时根据试配产生的结果对掺量进行确定。外加剂的掺量要准确,掺量误差应控制在总掺量的 4%~5%以下,搅拌要均匀,以免局部分布过多而产生不良后果。在混凝土的输送时可以在施工现场安设一台托泵和一台移动泵,混凝土由商品混凝土站和现场同时供应,由泵直入浇筑地点,安设前要了解所使用混凝土泵的各技术功能,配备足够的泵机易损零件,以备抢修时使用。当安装泵管时,检查是否有原来的混凝土残留物,尤其是弯管,如有则清除,管道接口处注意密封,以免跑漏浆。管道固定要牢靠,尤其是斜管以及垂直管,以减少泵送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泵送前应该用清水润湿管道,然后用水泥砂浆管道以及泵机。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2.1控制温度裂缝的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混凝土开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降温和收缩。任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和收缩当量,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前者产生外约束力,它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为此,在混凝土浇筑现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减少建筑工程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选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并入粉煤灰和外加的减水剂,引气、缓凝、早强等多种添加剂;气温较高时,在砂、石块场、运输设备上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覆盖草包等隔热材料,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降低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浇注温度;减少水泥的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浇筑厚度,最好控制在五十厘米以内,以便于表面散热;第二层浇筑应在第一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前进行;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减少浇筑层厚度和浇筑速度,必要时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在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排除污水。根据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浇注面积,在其混凝土上中下部设置一定数量测温管,定时测定内外温度,并及时观察、及时记录,确保建筑工程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二十五摄氏度以内;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温度骤变的现象,加强保温养护措施;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部分进行撒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建筑工程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2振捣技术要点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 2m,浇筑高度如超过 3m 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 倍,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排列均匀,按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实均匀。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 倍(一般为 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 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2.3留设施工缝技术要点

当混凝土结构不能连续浇筑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按事先确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因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0.1 倍,故施工缝是构件中的薄弱环节,宜留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应留垂直缝。与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应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盖宜顺着楼梯长度中间1/3 长度范围内。墙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的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多层框架等及其他复杂结构,应按设计要留置施工缝。在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除掉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表面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一层,待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2M/mm2方可继续浇筑,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施工缝应细致捣实,使其结合紧密。

2.3框架结构浇筑的技术要点

多层框架按分层施工,水平方向以结构平面的伸缩缝分段,垂直方向按结构层次分层。对每一施工层中施工段中施工段的划分,则须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尽可能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在每层每段的施工中,应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应先边角后中间,按台阶分层浇筑,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各个角落;浇筑一排柱的顺序应从两端同时开始,向中间推进,以免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模板吸水膨胀、断面增大而产生横向推力,最后使柱发生弯曲变形;柱子宜在梁板模板安装后钢筋未绑扎前浇筑,以利于梁板模板作为横向支撑和柱浇筑操作平台;柱子浇筑应分段进行;在浇筑与柱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或墙浇筑完毕后1-1.5h,再继续浇筑,使柱混凝土充分沉实。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其顺序是先根据梁高分成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当梁高大于 1m 时,可先单独浇筑梁的混凝土,施工缝可留在板底面一下20-30mm 处;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一般钢筋较密集,特别是上部负钢筋又粗又多,因此,既要防止混凝土混凝土下料困难,又要注意避免砂浆挡住石子下不去。必要时,这一部分要改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棒头可改用片式并辅以人工捣固配合;在浇筑剪力墙、薄墙、立柱等狭窄结构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至一定高度后,由于积聚大量浆水而可能造成混凝土不匀的现象宜在浇筑到适当的高度时,适量减少混凝土的配合比用水量。

3、结语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强大,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技术人员素质会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愈发会不断完善,逐渐趋于高效和稳定,为居民的安全居住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鹏,晶波.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2]保辉霞.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2011:257

上一篇: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热轧板带头尾厚度精度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