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豫剧发展都市化的分析

时间:2022-03-02 06:03:53

关于当代豫剧发展都市化的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戏曲大多源生于农村,成熟发展于城市,而各剧种具有影响力的剧目和人才基本上也都是在城市脱颖而出的,以河南豫剧来例,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等唱响于开封,崔兰田走红于西安等等,所以戏曲的发展历史明晰的证明:戏曲能否立足于城市将关系到这个剧种的盛衰兴亡。就如乡村是最原始的土壤,提供着不竭的生长元素和鲜活素材,但是必须经过城市乃至广义宫廷的逐级加工提炼,最后经过先进文化人和优秀艺术家的精心打磨淘洗,这才形成规范,完成定型,成为风行的时尚和艺术的经典。也可以换句话说:民间是戏剧存在的基础,城市决定戏剧发展的命运。所以说,豫剧的每一个存在阶段的递进沿革,都市化都是必经的站点。

关键词:豫剧;都市戏曲;艺术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26-02

一、都市化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戏曲市场那又一次历史性地荡入低谷,在上世纪上半叶大踏步迈进城市的戏曲,在城市又开始历史性地大片流失观众,而有些剧种甚至早就返回到了自己的起点――农村,进而引发了遍布全国的“戏曲危机”。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豫剧都市化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加速推进豫剧城市化就是大力发展豫剧的先进生产力。

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和全国的戏曲工作者一样,豫剧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自己从事了多年的豫剧开始进行改革,在潜意识中再次把豫剧“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设想付诸艺术实践,希望在总结豫剧发展历史、分析所处时势的情形下,重新扬起“城市戏曲”的旗帜,以求在普遍的困境中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也可以说这段时期他们所演绎的豫剧,是在蛰伏的基础上重新回归自我、重新走向整合的产品,也是豫剧逐步走向“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过程。

二、都市化的定义

提到戏曲回归城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把剧团拉回到城市的剧院演出就是都市化了?回答绝对是否定的。所谓的豫剧回归城市,就是根据城市文化特点,特别是根据都市文化市场中的观众需要,对豫剧进行高层次和理性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是在可能失去豫剧本色的基础上进行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质的飞快增长,对戏曲命运愈加担忧的人们,更加急切盼望加强戏曲的创新能力,让它尽快适应城市扩张的需要,能在城市扎稳脚跟,受到市民的欢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明确当下豫剧发展的处境,高举“豫剧都市化”的旗帜,从推动“都市戏曲”发展的愿望出发,对都市戏曲加以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戏曲”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对传统再寻找的过程,是在正视现代都市剧场和当代都市观众日益变化的审美前提下,自觉地把豫剧前辈艺术家在都市中生存几十年间有意无意地丢弃了的一些原生气质、原始素材、原貌特征,再一次地重新挑拣回来,并将这些精华进行淘洗,辅以当下的艺术理念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都市戏曲”的新资源和新亮点。

三、选材的都市化

合作与竞争是当下城市的主要特征,也是城市生活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城市人需要互相合作,组成各种团体、组织,以获得比个体更强的能力,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主流。以都市文化视角为切入点的剧目对于能够导致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事件总是给以浓墨重彩地渲染,如《村官李天成》、《红旗渠》、《愚公移山》、《曹公外传》等。这些剧目在呈现了矛盾冲突的同时,无不体现了互相合作的都市化特点,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还是个体和整体,都体现了都市人和都市文化生产力应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选择。

另一方面,都市生活从来都不回避竞争,竞争与合作从来就是相伴相依的,人与人的合作本身就是为了竞争。于是间接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竞争、抗争与和谐的《虢都遗恨》、《珠帘秀》、《程婴救孤》、《香魂女》等等一系列剧目也随之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它们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当下都市的竞争,但都对充满硝烟的和没有硝烟的城市战场的双重揭示,适应了都市化进程中部分观众的观剧心理。

在豫剧回归都市化的过程中,以现代都市人的文明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解读历史、表达人生是当下剧目创作的首要选择。周口豫剧团的都市三部曲《都市彩虹》、《都市霓虹》和《都市霓虹》就为围绕这个点儿展开。这三部戏虽然剧情不同,但是都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了当代普通都市人的是非和道德取向,歌颂了真情的美好,鞭挞了虚伪和自私。在二度创作这些剧目也很好的体现了都市化的特点,在注重戏曲化手段自觉运用的同时,把校园戏剧、音乐剧等手法、元素融合进来,表现了都市的现代和光怪陆离。

这些戏之所以能在豫剧都市化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是它们凭着对当下社会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体悟和敏感,通过追忆、寻觅与梦想的方式,表达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人对自然的依恋情感,以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精神与人性的追忆与寻觅,来延续传统文脉,表达对现代生活的民族梦想。

四、运作的都市化

如果说在题材上选择都市化是一个基点的话,那么还有一部分戏选择了以名演员带动剧目本身的发展,这也是创作程式化的都市化表现,也可以说是运作的都市化。

首先是艺术创作的都市化,近两年来,河南戏曲界借鉴美术界的“工作室”模式,应都市的特点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演出组织形式――“戏曲工作室”,如红菊艺术有限公司、王惠戏剧艺术工作室、范静艺术工作室等等。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由戏曲界名演员牵头,并以这些名家个人名义命名,与戏剧院团联合组织演出。在戏曲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戏曲工作室”作为一种剧团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被戏曲界誉为“探索新的改革思路和经营策略的一步棋”,它不仅为戏曲团体提供了面向市场、转变观念的新思路,也为戏曲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其次是演出制度的都市化,巡回演出是戏曲都市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欧美的一些经典音乐剧,如《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等已经到世界各地连续上演了好几年,演出场次多达几千场。而在我国,由于巡演制度的缺乏,已经影响了很多好戏的推广。在这种情况下,豫剧也开始了探索巡演的道路、豫剧《村官李天成》、《常香玉》无疑成为演出运作都市化的典范之作,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这两部戏,增加了经济收入。

五、舞美的都市化

戏曲回归城市,还有就是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大胆的引进新的艺术效果,我们稍微做下调查就可以发现我们目前都市化代表剧目有一大部分经费其实是用在了舞台美术上的,这个回归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从历年的戏剧大赛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从第八届的《香魂女》、第九届的《铡刀下的红梅》、第十届的《常香玉》、第十一届的《愚公移山》、第十二届的《苏武牧羊》等等,这些剧目的舞美制作对演出场所的都市化要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剧目在生产过程中就限定了它的舞台要求和都市化程度。虽然有些剧目有几个“版本”,但在城市的演出,其对剧场的要求普遍都提高到了“都市化”的程度。

舞台美术是一种无声的戏剧信息,是观众了解戏剧空间的一把钥匙。拿《程婴救孤》来说,它的主要舞美设计就是那古朴厚重的“可移动的高台”,就像横亘于舞台上的一座桥梁,为观众架起的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古人与今人、假定与真实间的桥梁,承载着无尽的冥冥之思和混沌之气,为人与人的理解,心与心的贴近提供了可贵的助力,十分适应当下都市的心理状态。

当然在这些剧目推出的时候我们很多传统的观众也许会觉得是对豫剧的背叛,但现在看来,它们都不是以追求时下风行的所谓“豪华包装”为其特征的,而是自觉地追求着一种自然的由内而外的“都市感”和“现代性”。即以现代都市人的文明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解读历史、表达人生,以现代都市剧场艺术和都市观众审美趣味来展示豫剧的传统魅力,从而使传统的豫剧在现代的都市场景中再次获得新生、谋求兴盛。当然在这个“豫剧都市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创新的意识,更需要有回归的意识,只是这种回归是放在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背景下来实施的。

也许有人说舞美制作不应该是“豫剧都市化”的一个标志,但是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不排斥华丽的外表,为特定的题材与情感寻找最为适宜的表现手段,这种手段当然要依赖于舞台美术装置,这些华美的装置要让题材与情感得到更完美的体现,二者相映生辉。

六、表现形式的都市化

豫剧都市化,绝不是对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完全“继承”,更不是对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完全“背叛”,它是一种在以传统戏曲艺术精髓为基点,以当下艺术理念的一种再生产。它已经不单单是改变了过去以演员表演讲故事的单一表现方式,也不是单单停留在道德说教、扬善警恶的层面,而是以时代的眼光,以人文的关怀书写人物命运,发掘事件背后的真实人性和地域文化积淀,并利用舞美、灯光、服装以及各式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精致而耐人寻味的剧场氛围。比如《苏武牧羊》中牧羊的场景、《香魂女》中情感戏写真化的处理、《美兮洛神》中音乐豫歌剧化的演绎,《常香玉》中时空交错的编排,就大胆大胆借鉴了话剧、歌剧的艺术手法,其歌其舞,其光其景,其编导的艺术追求,都没有固守传统风格,它们让我们的感受更加清新,更有时代感,不仅没有伤及本剧种的音乐特色,反而丰富了本剧种音乐唱腔的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

所谓“表现形式都市化”,简要言之就是把中国原有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时尚化,以构建一种新型的戏曲表现规矩。具体来说,这种都市化风格,敢于借鉴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综合性艺术的思维、舞台组合模式以及一切可用的表现手法,对豫剧进行时尚化改造,使传统艺术转型为现代艺术,以适应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二度创作上显现了写意性和写实性相融合的特征,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有机的和生活化表演结合,以便观众更好的理解剧目所表达的诉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和“都市化”也是豫剧的一种自我保护方略。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经济强势国家正在有步骤地把他们的文化甚至思维方式倾销给经济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此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被模糊与被消解,而对中国戏剧和豫剧来说,“传统戏剧现代化”和“地方戏剧都市化”就正是对这种可能的模糊与消解的积极回应。

从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看,艺术的都市化方式已经成为一项有价值的实验探索,因为它在以积极主动的态势介入消费文化之时,并没有被流行风尚所消解,反而更敏锐地承担了社会变革中现实存在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同时还将这一思考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传达给大众,由此来激发新的思维和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农业形态社会结构中原有的艺术本体和艺术方式所无法承载的。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不断进步的社会来说,艺术都市化方式的演进是一种必然,也是一段具有启迪意义的历史进程。

上一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哲学社... 下一篇:探析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安全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