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活资源 优化幼儿课程

时间:2022-03-02 05:30:22

重视生活资源 优化幼儿课程

【摘 要】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教育应当融课程于生活,使其更具体验意义;融课程于游戏,使其更具趣味意义;融课程于本土文化,使其更具有潜在价值和意义。文章以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实践案例为依据,浅谈农村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15-02

农村幼儿园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幼教改革的重点之一,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幼儿园在“生活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实,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及内涵,探讨其高效、多元的利用模式,在实践上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经验模式。

一、依据园区,创建生态空间

农村幼儿园往往有着天然而独特的生态条件,其周围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等,都为儿童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来因地制宜创设园区环境,为幼儿创建一个多样化、趣味性、益智性的生态空间。界牌中心幼儿园通过种植农作物、种植花卉、开辟菜园等活动,让儿童感受时令,认识花木,理解自然,使其在“播种―施肥―除草―捉虫―浇水―收获”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满足其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在菜园劳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自主建立值日制度,给萝卜、大蒜、茄子等时令蔬菜按时浇水并及时记录其生长特性。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并帮助儿童设计造型优美的水池,用来种水生植物,饲养水生动物,在校园里设置沙与土地等。这样,幼儿就可以在玩中建构游戏,从而了解沙土的特性,掌握搭桥、挖土等技巧。

二、发掘自然,推动手工创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界牌中心幼儿园利用其地处长江江畔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掘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并注重材料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索性。经过一系列的课程研究,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走出教室,使其关注周围环境,从中发掘自然材料,推动自身手工创作技能的发展。稻草、沙石、泥巴、种子等,这些自然材料在农村到处可见,且可操作性强,对此,教师可引导儿童挖来泥土做泥塑,挖来沙子做沙画,找来稻草编娃娃……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想象,或自主设计造型,或小组合作交流创意,创作出姿态万千的手工作品,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发展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当然,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农村幼儿园所处的自然条件又千差万别,在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定式,从园区自身的条件入手,遵循儿童身心生长的规律,对自然材料大胆选取、合理改进,使其融入课程活动中,用以启迪儿童的心智。

三、多元参与,促进教育互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家庭、校园合作对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共同环境,也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幼儿的工作负责,对学生尽心尽力,然而其教育投入与教育效果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家校联系较少,幼儿问题的个案交流反馈极少,幼儿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界牌中心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与利用方面,积极引导学校、家庭、社区介入,倡导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将家校沟通形成制度。在课后,教师及时与家长反馈幼儿的手工学习状况,并向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情绪、习惯等,开发出富有个性化的手工制作形式,从而为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同时,教师还针对家长反馈的情况对儿童因材施教,为儿童从中获得个性化的身体发展形成了积极干预与科学介入。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同时,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界牌中心幼儿园还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邀请社区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或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形,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体验各种职业的责任、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四、融合民俗,渗透本土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源于生活的风俗民情、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形形的艺术形式,又使幼儿的生活与教育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本土性的文化素材,有效降低了幼教课程的理解难度,同时也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幼教中的渗透与发展,使其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江苏界牌镇是全国著名的灯具之乡,幼儿从小对灯文化耳濡目染,对此,界牌中心幼儿园在挖掘界牌的特色文化资源时,还充分利用外在环境,把幼儿带到真实的灯文化情景中去,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感受民俗风情,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本土文化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幼教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针对自身所熟悉的灯具文化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灯具上进行绘画,开展灯具的手工DIY活动,开发灯具的科学小游戏,使他们在主题活动中积极感受动手、动脑的快乐,充分获得文化的滋养与浸润。

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努力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整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并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形式呈现出来,使本土文化更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特色性,以促进幼儿教育寓教于乐特点的形成,为儿童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教育形态,进而为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素材。界牌中心幼儿园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促使他们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同时,在传统的民俗节日来临之际,教师还引导幼儿“做功课”,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及其流变,发掘与生活体验相关的节日活动。幼儿在春节时学习了包饺子,了解了与“春节”相关的拜年故事及压岁钱等典故;在端午节时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等,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锻炼双手的协调配合功能。

总之,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农村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走出封闭、保守的状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本着科学性、趣味性、经济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将园区特色、自然条件、家校主体、本土文化等融入课程资源整合的链条之中,才能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幼教课程。

参考文献:

[1] 孔敏.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向海英.幼儿园课程创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55-58.

[3] 罗竞,周咏波.中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以桃源县幼儿园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2):117-119.

[4] 杨素琴.瑞吉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幼儿园园长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73-75.

[5] 李玉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18):256.

上一篇: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分析 下一篇:借助“PDCA”理念 构建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