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力资源法制化规范研讨

时间:2022-03-02 05:04:36

对于人力资源法制化规范研讨

2008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重要一年。具有竞争力的劳动生产率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结构调整加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能力得到加强,已经成为我国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力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更是显示出空前的胆魄和意愿,允许竞争塑造市场,加快重塑现代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扩大,人力资源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也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良性循环。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进入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新阶段。

一、我国人力资源新法规实施的背景和作用我国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企业规范管理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局的法律保障,是制止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滥设试用期、无故拖欠工资、经常加班加点等侵权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地位的重要举措。新推出《劳动合同法》的直接动因是过去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得并不理想,无合同、合同短期化、不规范、不落实等状况比皆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一是这几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劳工权益受损而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冲突,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二是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三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因低成本引发大量反倾销案,以及对中国产品质量质疑等问题的解决,直接涉及劳工标准和劳工待遇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来提高竞争力。

1.我国的劳动标准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一个国家劳动标准的高低,不仅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关,而且也与劳动量的对比有关。在目前未能形成有效力量来与资本抗衡以改善劳动条件的情况下,国家劳动立法和劳动行政就必须在劳动标准方面更多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标准也不断改善和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标准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判断一个国家劳动标准的高低,不能仅看一个单项指标,应该将劳动标准看成一个系统,充分考虑工资收入、职业稳定、社会保障水平、职业安全状况、社会保险制度和在职培训深造等综合水平。从综合层面上看,我国的劳动标准在国际比较中仍属于较低水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劳动标准中最基本的是工资问题。比较工资时既要看工人的收入,也要看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高,其工人的相应收入也高,这是合理合规的,反之就是不合理不合规的。2000年,我国工资分配占GDP的比重约为13.2%,而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2.1%。进入21世纪,我国GDP继续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增速,工资收入虽然也在同比递增,两极分化却越来越严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极为有限。而美国2000年和2006年的工资分配占GDP比重分别为48.3%和47.3%。另外,我国的劳动法中没有雇主的概念,所以在计算职工工资收入与GDP的比例时,普通工人与企业高管都纳入了分子一起统计。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已对此作了改变,新法规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限制。

2.中国与美国劳动标准体系比较中国劳动标准体系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而逐步完善的。其中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部级、行业级和地方级分别制定的劳动标准。其中,部级劳动标准是国家根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所制定的主要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表现;行业级劳动标准主要是在部级劳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的特点,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有行业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劳动标准;地方级劳动标准是各省市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因地制宜制定的劳动标准。第二层次为企业级劳动标准。此类标准只适用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福利待遇、绩效评估、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关系调整、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标准。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的主要调节对象涉及就业标准、工作条件、劳动关系调整标准、职业技能开发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社会保险标准、劳动行政管理标准等几大类。美国劳动标准体系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法律化和适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相关的制度文本,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各州及各大行业所制定的劳动标准。其中联邦和各州所制定的劳动标准多以劳动法律为表现形式;行业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制定

集体合同来确定该行业雇员的劳动标准,此种劳动标准要符合联邦和各州劳动法律的规定,不能低于法律所确定的劳动标准。第二层次为企业制定的劳动标准。只适用于企业内部,此类标准要符合联邦和企业所在州劳动法律的规定以及企业和地方的实际情况。美国劳动标准体系的主要调节对象涉及就业标准、工作条件、劳动关系调整标准、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社会保障标准、公平就业与职业机会标准等几大类。

3.新法规的制定将规范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习好、宣传好和实施好两部新法规,对于依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用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同样,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新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与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平等协商;企业需要裁减人员数达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由此可见,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加依靠法律手段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阶段。两部新法规在完善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为劳动者提供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在全社会宣传普及两部新法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百姓谋福利。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但对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企业应在如何用人、雇人、签订和履行合同等实际操作方面与劳动法规的要求相符合。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法规更多的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效益是企业的经营目的,但同时企业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对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更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是一部规范企业行为,鼓励企业正常经营和竞争的法律。

2.新法规促使企业与社会运作更加审时度势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促进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新劳动法的出台,从多方面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一是在招聘环节上,更注重把握招聘质量;二是在绩效考核制度上,改变过去的粗放模式,特别是在企业与员工的合同管理和考核制度上进行重新梳理;三是对于劳动关系的管理更趋规范化和法制化。这都将促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改变法制意识薄弱、管理过程不规范的现象。一直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来吸引外资。但从长远而言,这种发展方式并不适应现展的需求,只有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根本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阵痛,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对国家和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自我内省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正确面对这一过程,处理好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对于不同企业,来自新法规的挑战不仅在于用人制度方面,更来自于成长的考量。比如,新法规强调的同工同酬等问题对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新法规要求企业和雇员在签订合同时有更多的考量合同期限问题是新《劳动合同法》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也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题。雇主在选择雇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雇员自身的人力资本和发展潜力,还要考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外部环境约束。处于经济繁荣期的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相应的雇员数量也会持续上升。此时如果企业不加分析地与每个雇员签订长期合同,可能导致用工灵活性的降低,使企业无法及时应对未来的环境和产业发展形势变化。所以,企业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时,一定要权衡成本和收益,确定合理的合同期限。对于雇员而言,同样也会考虑类似的问题。所以,合同期限的长短是雇员和企业之间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合同的最优期限,应该取决于企业与雇员双方对风险的态度和相互了解的程度、雇员的人力资本、企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等。如果光是因为社会责任而确定雇员的劳动期限,认为企业提供的合同期限越长越合理,也是不切实际的。与此同时,新法规对企业合规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聘和签约的流程也将进一步趋于严格。当然,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劳动合同主体双方没有约定合同终止期限的合同,但不意味终身制,因此,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解为“铁饭碗”也是不正确的。在劳动合同的解除上,无固定期限合同与固定期限合同是同等对待的。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只要符合法定条件,企业可以解雇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员工违章违纪,员工无法胜任或企业不再需要。企业可以裁员,并且裁员条件放宽的情况,除以往规定的企业破产、经营严重困难,还增加了企业转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转变等裁员条件。

4.新法规将加快企业转型和促使企业依法办事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企业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企业必须尽快从过去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向以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转变。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从过去的仅对雇主负责,向把劳动关系的调整作为最基本任务的方向转移,真正把员工当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新法规同时要求未签劳动合同企业须支付雇员双倍工资,这一规定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手段来促使雇主主动与雇员签劳动合同,这将促进劳动者运用法律保障自身权益,有利于企业主动守法。与此同时,绩效管理在未来更将成为管理层重视的环节,在人员解雇方面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将取证等环节固化下来,这对管理层而言,要求其更加关注绩效考核和选聘流程,从而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流程化和标准化。

三、我国《就业促进法》推出的实际意义和实施重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就业、解决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任务艰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促进法》将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的积极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使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法制化,各项措施办法和资金投入制度化,由此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保障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长期有效地实施和运行。

1.新法规强调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在新推出的《就业促进法》中,公平就业被作为重点出现在法律条文中。新法规针对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农村劳动者等弱势 群体的公平就业问题作了相关规定。对于女性就业,新法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对于少数民族,新法规定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对于残疾人,新法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对于农村劳动者,新法规定其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针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新法规对职业中介机构设置了准入门槛。除对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等方面有要求外,法律还规定,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办理行政许可;经认可的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的机构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职业中介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关闭;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与此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而且明确规定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公益性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要为劳动者免费提供服务。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2.新法规强化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法规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培训补贴。企业则应当按照我国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企业违反规定,未提取或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同时,规定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按照《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对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结合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规定了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3.新法规鼓励创业并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就业我国不仅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还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有关部门还应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还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另外,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等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也可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与此同时,新法规还明确规定,国家应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规定,并将其专门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贷款担保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上一篇:论群众路线法制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 下一篇: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