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时间:2022-03-02 02:54: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探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变迁对城市农民工的心理承受力造成重压,使他们常常处于不安状态,甚至产生心灵漂泊、行为失范等现象。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边际人;现代人格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26-02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在此背景下,长久以来城乡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宏观政策在城市农民工权益上的空缺以及农民工自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对缺陷,使中国城市农民工始终未能完全地融入城市。他们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以往的研究将他们形象地称之为“边际人”。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在他的《人类的迁移与边际人》一文中揭示了人的“边际性”。他指出,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迁徙,部分进入新环境的人成为这种变动中的“边际人”,“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他们完全的归属。”对于这两个世界而言,“他们或多或少都是一个陌生人”。因而边际人的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地、矛盾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城市工业文明和农村农业文明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再加上社会流动和地域上的流动,使城市农民工的身心受到重压,他们身上的“边际人”现象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式交往与保守式交往共存的矛盾心理。城市农民工深受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有着安土忌迁的习惯,重视血缘、地缘关系,并表现为心理上的保守和封闭。进入城市后,众多的陌生面孔与环境使他们局促不安。但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们必须形成广泛的人际脉络,这便会遭遇到十分窘迫的人际交往困境――既渴望交往又怯于交往。

第二,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并存的矛盾状态。奔波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与驻守在农村的村民相比是现代化的领潮族,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心态。但当他们身处繁华的都市,城乡差异便凸显出来。特别是在经济上,他们往往收入微薄,过着比较窘迫的生活。在这种现实情境下,他们的积极心态又常常烟消云散,消极沮丧情绪油然而生。

第三,理想与现实并存滋生的矛盾心理。城市对农民工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体验的深入,种种以前在农村不曾体验到的环境势必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但在现实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又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少数人甚至萌生激进的仇视和报复心理。

第四,舍义取利还是舍利取义的矛盾心理。农民工进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求富裕门路,经济利益是许多农民工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愿望,这使“利”的地位凸显,而“义”的地位被相对降低,甚至会为利不择手段。在畸形的义利观驱使下,农民工一方面渴望群体内部团结、整个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在实际面临利益冲突时又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舍弃道义。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农民工边际人成因分析

农民工之所以产生上述矛盾的心理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使生活世界对于人们而言呈现出很大的陌生性,这是边际人产生的客观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人民也因此经历了长期封闭后突然极具现代化的心理体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对人们原来的社会心理系统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变化使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日益显著。

第二,城市农民工个体心理适应能力较弱,是边际人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在我国,传统上长久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城市农民工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又不被城市所接纳,这会让他们时常感到困惑,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矛盾状态,从而可能引发理想失落、选择茫然、心理疲惫、精神焦虑等多种问题。

第三,社会排挤引发内心冲突,造成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在我国,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公益方面政策体系的不完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某些社会群体不能很好地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保障,导致社会排挤和心理失衡。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同程度地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使极少数人表现出的极端行为,而更多的弱势人群则表现为对生存现状的牢骚和抱怨。

第四,职业竞争压力导致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现象。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转型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当下的中国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城市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技能存在不足,面临着强大的职业压力。失业危险带来的心理困扰必然在城市农民工内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边际人现象。

3 塑造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

第一,时刻关注城市农民工的思想观念、意识结构、精神品格、文化心态及日常行为,并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向,从而对城市农民工的边际人格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在今日中国,我们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人格理念和文化意识均处于不断的蜕变与更新之中,培育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紧紧围绕提高城市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这个中心来发挥作用,以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在城市农民工的现代人格培育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想上的合理引导,缓解城乡文化异质性对边际人心理造成的不适。特别是帮助城市农民工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现代文化机制的健全人格。另外,也要针对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第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农民工现代人格的培育。必须转变某些市民“一等公民”的观念,增强其平等、公平的观念,加强对城市市民现代素质的培养,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觉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对城市农民工进行以公民道德纲要为重要内容的城市道德规范、市民日常行为规范等文明意识教育,鼓励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应对社会变革和身份改变,以适应生活场景的改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第四,重视增加城市农民工的岗位培训机会,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就业环境。目前,城市农民工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因此,尽快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成为城市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以此为着眼点,社会应该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鼓励城市农民工多学技术,尽快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上一篇:大学生逃课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下一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现状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