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我师也

时间:2022-03-01 11:24:03

摘 要: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新课改要求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放下架子,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48-01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相信学生,相信自己,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迎来美丽的春天。

从教近二十年,经历了几轮的课改,我感受颇多。尤其是当今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原先的学生接受知识凭的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现在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计算机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上丰富了。再加上如今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下面就讲一讲我的亲身经历,和同仁共勉。

“要想教得清,自己首先清。”我看到这句话,不是在什么报刊上,也不是在什么书籍上,而是在一个学生的笔记本上。当看到这句话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在提示我们这些教师们,在上讲台时,准备好了吗?是啊,我准备好了吗?是不是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是不是每一节课都信心十足。扪心自问,我感到很惭愧,感到有时备课仓促;有时临阵磨枪,上课应付。

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拣麦穗》,在上课之前,我翻阅资料,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预测,自认为万无一失。在上课时,我让学生质疑,其中的一个学生问道:“‘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剪块碎布,给我剪了个……’在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我当时一楞,赶紧看书,觉得一下也不太清楚。于是,我随即安排,让学生自己先看书,随后再讨论。我一边在听学生讨论,一边思索,破折号的一般作用有“解释、补充、递进、转折、括号……”并把该句一一对号入座。我认为在句中,“我偷偷地瞧见过”是插入语,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仍然完整,前后的两个破折号相当于一个括号,起解释作用。最后,我顺利地完成了当堂教学内容。

事后想想,学生的那句话一定是针对我们而发的衷心呼唤。谢谢你,那个提醒我的学生,我会不时地提醒自己多学习、多钻研。

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今天的学生学习知识渠道多了,已不全依赖教师。因此教师不妨有时要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心声,说不定会有想不到的惊喜。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小石潭的美,自古文人和学者公认。下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小石潭美的句子?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词,组成一个句子。”我给了一句样例:小石潭的美在水声,如鸣佩环。学生在文中圈点,随即在练习本上书写,这时我在巡视,有写小石潭的美在石头,全石以为底;有写小石潭的美在水清,水尤清洌;有写小石潭的美在游鱼,似与游者相乐;面对学生的书写,我认为学生已经把主要的内容表达出来,准备让一些写得好的学生进行交流,刚要转身,忽然发现一个练习本上书写 “小石潭的美在溪流,蜿蜒曲折。小石潭的美在岸势,犬牙差乎”。我原本想学生把前面的那些好找的、一眼就能望穿的找见,这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我再讲解,想不到这个学生理解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而且抓住了关键词,非常准确到位。于是我让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同学们分析,着实引来了师生的掌声。这个同学在此时就是一个小老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我无声的老师。他的答案简洁、明了,令人信服。真应了韩愈的那句话。

这个案例给我启迪,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那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要求呢?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深入探究的学习,教师做好点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学高为师”。所谓“学高”就是“知识丰厚”。作为一个教师,这点为人师的常识还是要懂得的。这个常识也是学生们所渴望的,他们的要求是多么正常而低微。想想我们有时候,真是有点惭愧。3、善于学习的精神。以前在教师中流行着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一桶水知识”是“死水知识”。时代要求教师的知识是条小河,源源不断而日渐丰盈。善于向书本、社会、甚至于我们的学生学习。4、勤于钻研的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就是解决疑难。新课程要求教师仅有解惑的能力是不够的,要不断的钻研教材。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有教师研究透了教材,才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得不说,生者,我师也。我愿我的学生中有更多类似案例中的学生,到那时,真的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著《新课程教学法・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52.264.

[2] 常学勤著《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新华出版社121.126.

[3] 马玉萍著《现代教师修养》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167.196.

[4] 马兆兴著《新课程与教师综合文化素养》(中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