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继承权公证的困境

时间:2022-03-01 05:25:52

[摘要]继承权公证是公证行业的主要业务,因我国家庭事务登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导致该类公证风险逐步增高,公证机构办理难度也在加大。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登记制度和该类公证办证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继承权公证 困境 家庭事务登记制度 遗嘱查询制度 办证规则

[中图分类号]DF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23-03

继承权公证是我们公证行业的主要业务,也是执业风险最高的业务。其风险主要是被继承人虚假死亡、隐瞒遗漏合法继承人以及其他受益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完善的家庭和财产登记制度,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受到限制。

一、继承权公证存在的困难

继承权公证是一项直接确定继承权,改变遗产归属的公证,也是最容易引发纠纷的一项公证业务,公证机构的责任十分重大。按照现有的登记制度和程序规则,公证机构办理该业务时往往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事人举证难,公证机构核实难。主要表现在:

(一)核查被继承人的全部合法继承人难

当事人一般都很难提供准确有效的被继承人全部合法继承人情况的证据。我国有关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明是居民户口簿,户籍登记是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的法定证明。但是我国的户籍登记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公民继承遗产的需要。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是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因此,这些继承人都应该记载在被继承人的户籍登记信息上,这也是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德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而我国的户籍登记非常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如果某家庭成员单独申报户口的,则在该户的户籍登记薄中没有该家庭成员的记载;二、子女单独立户后,该户的户籍登记薄中也没有该家庭成员的记载;三、大多数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户籍登记只能显示其本人或者配偶子女的情况,根本没有父母信息的记载,更不用说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记载;四、由于户口迁移或者单独申报户口等原因,公民个人的户籍登记中遗漏法定继承人的现象大量存在;五、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安部门有义务出具这样的亲属关系证明,许多地方的公安部门拒绝出具证明或者提供被继承人户口登记清册,即使出具的证明也有时与事实不符。为此,公证机构大都不得不采用村委会、居委会或工作单位出具的证明。如果是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因为村民之间交往密切,各自情况都很熟悉,核实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就存在有人没有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已解散,只能由所在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的情况。由于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松散、居民之间交往不多、人口流动、户口迁移、社区组织撤并等原因,居委会很难掌握和了解被继承人的情况,所出具的证明可靠性最差,公证处很难找到被继承人生前的同事或邻居核实。如果由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又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除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招录工作人员需要政审外,其他企业一般没有这道程序,因此无法掌握该员工的家庭社会关系;二是现有人员流动性强,短暂的工作经历无法让人事部门或者同事了解其婚姻家庭状况;三是现在无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增多,这些人无工作单位为其出具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的证明。

(二)判断被继承人婚姻状况难

婚姻登记机关无法有效证明婚姻情况。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在夫妻之间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夫或妻任何一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不管该财产登记在哪方名下,因此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房产抵押贷款、房产转让中,判断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情况之间关系到配偶的合法权益或者产权归属;稍有失误就会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的婚姻登记机关信息虽然已经联网,但是信息收集还不完整,无法查询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状态,主要表现在仅凭当事人持有的《结婚证》《离婚证》已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当事人的婚姻状态。个人的婚姻状态是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着结婚、离婚、再婚、复婚等情况。在公证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夫妻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复婚或者再婚的,在办理结婚登记时离婚证未收回;有的夫妻经法院诉讼离婚后不需要去办理离婚登记手续;还有些当事人多次结婚离婚,按照现行的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婚姻登记机关无法出具证明准确反映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状况。

(三)确认遗嘱难

我国没有遗嘱登记和查询制度,要核实被继承人有无遗嘱以及继承人所提供遗嘱是否为最后一份有效遗嘱难度很大,公证机构现有的核查方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一种概然性的判断。目前,公证机构主要通过向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询问的方式来确认有无遗嘱以及遗嘱的效力。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一、其他继承人不肯配合,公证机构就无法确认有无其他遗嘱,也不敢贸然推定其他继承人未持有遗嘱;二、如果需要其他继承人一致确认,就失去了立遗嘱本身的意义;三、即使全体继承人一致确认被继承人无遗嘱或者该遗嘱是最后一份有效遗嘱,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人持有被继承人的遗嘱,因为被继承人有权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

(四)债务核实难

我国没有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要确认被继承人生前是否有债务或应缴纳的税款欠下非常困难。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公证机构只能采取询问继承人的方式进行审查,这种方法作用十分有限,一是继承人也不一定能全部掌握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二是继承人为转移遗产会故意隐瞒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因此,公证机构无法也没有义务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进行审查,司法部新颁布的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格式中将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作为选择要素也就是这个原因。

(五)认定继承人之外的受益人难

我国的《继承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规定得比较原则,不少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公证行业缺乏相应的办证规则予以具体规范,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权公证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除了遇到前文所述的困难外,在办理中遇到的困难有:一是如何认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的关系;二是如何认定被继承人有无遗赠抚养协议;三是如何认定《继承法》第14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以及分给他们的份额如何确定;四是如何认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五是按照《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该份额如何确定。这些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到公证书的效力。公证机构的传统做法是通过询问全体继承人和可以分到遗产(受益人)的人,征得他们的一致同意。这样的做法应该说是最保险的做法,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中经常遇到:一是无法查找和认定继承人以外的受益人范围;二是这些人不愿意配合继承人申请继承公证也不愿意放弃相关权利;三是在许多再婚家庭,尤其是再婚老年人家庭中继子女不配合情况特别多,比如女方与前夫所生子女均已成年,也未与继父共同生活,继父由自己的子女赡养,按照生活经验女方与前夫所生子女与继父未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在公证机构向他们核实或者征求意见时,许多情况下,他们要么索要补偿、要么不配合,公证机构也不敢出具公证书,其实公证机构的办证行为已不当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体现公证服务的价值。

二、办理继承权公证难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先行的继承制度和登记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完善的家事登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是继承权公证办理难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家事登记制度

传统掌握个人婚姻家庭情况的是工作单位、社区或村委会,如今自由职业者不断增多、人员流动频繁、人事档案功能弱化,我们正逐步进入“生人社会”,对于涉及人身重大权益如继承权的信息需要政府承担起登记责任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家事登记部门,户籍登记因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户籍管理自身需要原因无法承担准确详细登记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国政府各登记部门的登记信息自我封闭和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以及各系统内部信息都无法实现共享。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给经济交往和社会管理带来不便,也给不法分子转移隐瞒财产逃避债务以及偷逃税提供便利,法院判决执行难也和我国现行的家事和财产登记制度有关。在继承权公证中,也正是由于缺乏法定的家事登记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有关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证明,公证机构不得不采用工作单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除外)、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证明。这些做法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一是由于这些组织公章管理不规范,这种证明可靠性差,经常开具虚假证明;二是人员流动频繁,这些组织已经无法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的各人员的情况;三是出具这类证明不是其法定职责,如果让其承担虚假证明责任,这些组织将不会再开具这类证明,当事人举证更加困难;四是这些组织尤其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本身即是自治组织,无独立的财产,一旦发生错证时公证机构无法进行追偿。

(二)缺乏遗嘱登记和查询制度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嘱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几种,同时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即立遗嘱人有几份不同遗嘱的,以最后一份公证遗嘱为准。这一规定为建立遗嘱登记和查询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试想,各公证机关办理遗嘱公证后,将该遗嘱及时送登记部门备案,那么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公证机关只需要进入该系统查询有无公证遗嘱,如果有则只要按照最后一份公证遗嘱办理继承权公证,而无需经过其他继承人确认。如果该系统中没有公证过的遗嘱,则通过询问全体继承人有无自书遗嘱或其他遗嘱。这种遗嘱登记备案制度也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三)核实权得不到保障、提供虚假证明者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证法》只是规定了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公证机构核实的义务,而没有对不配合核实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规定,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拒不配合公证机构的核实,其根源之一在于许多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认为出具证明不是其法定职责或者某类证明不应该由其出具,公证机构收取公证费就应该自己去调查核实,许多部门以公证机构不是司法机关无权查询为由拒绝公证机构的查询。这也是公证机构不得不采用居(村)委会证明的原因。如果不是法定部门出具的虚假证明,公证机构无法依据公证法的规定追究证明出具单位的责任,《公证法》第44条有关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法律责任条款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成为一纸空文,继承权公证中暴露出来的丑闻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各类虚假陈述、证明大行其道引起的,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被推到风口浪尖,往往成为最终的无辜受害者,而违法失信的当事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几乎无一受到法律的制裁。由于违法成本低,当事人失信现象愈演愈烈,继承权公证的风险越来越大。

(四)缺乏有效的办证规则

公证机构不是司法机关,不具有相应的裁判权,在事关继承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的事实认定上必须慎之又慎,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剥夺了继承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如在认定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的时间标准是什么,是一年、二年还是需要更长时间;二是扶养的标准是什么,是给付生活费还是共同生活;三是如何认定扶养关系形成的事实,是需要经过被继承人全体继承人(包括其他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一致确认,还是由有关部门或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公证行业缺少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缺乏成熟的做法,未能制定统一的办证规则用行业标准来抵御执业风险。

三、继承权公证的出路

继承权公证是我们公证行业的支柱业务,也是核心证源,值得我们对该业务进行深入研究,减少风险隐患,提升公证书效力和公证服务价值。笔者认为,继承权公证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有国家相关制度缺失的原因,也有公证行业自身缺少对该业务进行有效探索和讨论的原因。我们除了要尽量推动国家建立完善的家庭事务登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外,我们公证行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统一的遗嘱登记查询制度

建立遗嘱登记查询系统不仅有利于办理继承权公证,而且也可以提升公证行业的影响力。我国还没有建立遗嘱登记查询制度,这就为我们公证行业建立统一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我们行业不抓紧建立这样的系统,那么等到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我们公证行业又必将损失一个重要阵地。笔者认为,由中国公证协会负责建立这样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各公证机构只要将办理遗嘱的公证机构名称、公证书编号、立遗嘱人的姓名和公民身份号码告知中国公证协会备案,协会收到遗嘱备案信息后并录入到遗嘱登记备案系统,出具备案证明告知遗嘱承办公证机构,而遗嘱内容则存放在承办公证机构;在查询遗嘱时,公证机构则需要凭该系统的账户和密码登陆系统进行查询,然后出具正式的查询函件向各遗嘱承办公证机构查询调取遗嘱公证书。既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又可以有效地保障遗嘱内容的保密和安全。

(二)修改公证程序规则,建议继承权公证由被继承人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办理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四条的规定,涉及不动产的公证事项除遗嘱、声明、委托、赠与、遗嘱外,需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在继承权公证中,该条规定遇到了许多问题:一、被继承人遗留有几处不动产,但又分散在不同的公证机构执业区域,那么该继承权公证是由其中一处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还是需要每一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逐一办理?二、如果被继承人只留有位于外地的一处不动产,那么该继承权公证将毫无疑问地由该不动产所在地的公正机构办理,但这样又会产生这些问题:一是当事人举证难更加突出,由于继承权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各公证机构对证据采集要求不同,一般需要继承人亲自前往该公证机构咨询然后再去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开具各类证明材料,然后再和其他继承人一起去办理,如果提供的证明材料都不符合要求,还得再另行提供,无疑增加了当事人办证的成本;二是公证机构核实难更加突出,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后公证机构需要进行核实,此时承办公证机构要么委托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进行核实,要么让继承人去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亲属关系公证,鉴于委托核实或出具亲属关系公证书收费低而承担的风险大,许多公证机构不愿意接受委托核实或者出具亲属关系公证书。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继承权公证而言,公证机构的主要职责不是查清不动产的现状,而是要查清被继承人的继承人情况、被继承人有无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以及有无继承人之外的受益人。而要查清这些情况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所在公证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取消不动产继承公证由不动产所在地公证机构办理的限制。

(三)对继承权公证进行深入研究,改善传统办证和核实方式,合理分配继承人或其他受益人的举证责任,逐步建立统一的办证规则

按照传统的办证模式,公证机构在查清全部继承人后,如果有任何一继承人不愿意申请公证或者不配合公证机构的核实,甚至继子女不配合核实,继承权公证将无法办理。笔者试想,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告知程序来解决。按照继承法规定,在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的,视为继承遗产,因此公证机构只需要将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以及所申请继承的遗产情况告知其他继承人,其他继承人在接到通知后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继承,公证机构即可出具公证书。按照继承法的规定,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没有相互继承权,继子女如果已经成年且在外地工作,按照生活常识应该未与继父母形成事实扶养关系,以及离婚时归另一方扶养的子女与继父母之间也应视为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等,对于与这些可视为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情况,公证机构是否可以通知该继子女限其在规定期限内举证证明其与继父母已形成事实扶养关系。公证行业应当加强这些办证方式的探索,形成行业共识,逐步完善办证规则,公证机构只要严格按照办证规则操作,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这类公证的风险。

(四)加强核实权的理论研究,建立核实规则,明确不配合核实的法律后果

公证法只是赋予了公证机构核实权,没有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核实的义务。由于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撑,有关核实权的行使方式、核实范围、相应法律后果等问题存在不同认识。笔者认为,核实方式可分为核实印章真假和核实内容真假二种,有关单位出具的证明又可分为一般证明和法定证明。法定证明是指依其法定职责出具的证明,一般证明是指除法定证明之外的其他证明。对于法定证明公证机构只需核实印鉴是否属实即可是没有争议的,对于一般证明公证机构也是否只需要核实印鉴属实还是要核实其内容是否真实。对于需要核实内容真实性的证明,公证机构需要核实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立统一的核实规则,也就无法判断公证机构是否尽到了核实义务。同时,有关法律应当明确公证机构性质和相应法律地位,赋予公证机构查询相关信息和证据材料的权利,明确规定有关部门不配合核实的视为公证机构所需核实的证明材料真实,由该部门承担法律后果。

上一篇:政府职能在创意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研... 下一篇:从心开始教好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