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及应对措施关系思索

时间:2022-03-01 01:42:13

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及应对措施关系思索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监狱系统开始注意心理学对罪犯改造工作的重要作用。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劳教人员相对一般人群来说,常常是事物难以满足其需要,因此,干预劳教人员的情感显得很重要。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在整个劳教系统的发展很不平衡,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不十分理想,与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我们在大力倡导加强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同时,似乎又缺少对这方面的系统研究[1]。现阶段我国在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部分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真空状态。目前国内有关于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以及劳教人员罪错类型与心理关系的研究,但是缺乏应对方式和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找出提高和改善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及做好劳教人员心理辅助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成都市某少教所劳教人员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排除“所外就医”和“所外开放式管理”的劳教人员。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3份,排除无效问卷56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80.21%。劳教人员一般情况。年龄: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40名,占17.62%,成年劳教人员187名,占82.38%;文化程度:文盲5名,占2.20%,小学84名,占37.00%,初中116名,占51.10%,高中20名,占8.81%,大专及以上2名,占0.89%;家庭情况:双亲141名,占62.11%,单亲74名,占32.60%,孤儿12名,占5.29%;生活对象:父母155名,占68.28%,祖父母/外祖父母13名,占5.73%,亲戚4名,占1.76%,独居或其他55名,占24.23%;罪错类型:盗窃194名,占85.47%,抢劫、诈骗8名,占3.52%,滋扰9名,占3.96%,杀人16名,占7.05%;教期:1年期198名,占87.22%,2年期9名,占3.96%,3年期20名,占8.81%。

1.2方法

1.2.1工具

①自编的一般项目问卷:一般项目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生活对象、罪错类型和教期;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项按5个等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总分低于160分为阴性症状,超过160分(含160分)则为阳性症状。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③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包括积极应对方式(1~12题)和消极应对方式(13~20题)2个因子,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4个等级评分。信度:量表重测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对因子模型作方差极大斜交旋转。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应对方式项目确实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应对两因子,与理想结构一致。人群测试表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反映出人群不同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积极应对评分较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分低;而消极应对评分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评分也高。应对方式评分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调查过程

在管教干警的协助下,由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的在校大学生在标准指导语下对被试者进行测试。测试前由专业人员讲解测试目的,打消顾虑,并为文化程度不足的劳教人员逐一讲解题目意思力求准确,采用匿名答卷。测试时部分管教人员回避。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劳教人员不同心理健康状况

在227名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阴性症状:119名,占52.42%;阳性症状:108名,占47.58%。2.2劳教人员SCL-90得分与常模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各因子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均明显高于常模[2]。其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3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见表2。由表2可见,积极性应对方式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r>0.3);消极性应对方式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均呈正相关(r>0.3)。2.4劳教人员心理健康与人口学、社会学因素的相关分析见表3。由表3可见,劳教人员的年龄与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SCL-90总均分呈正相关(r>0.3)。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成都市某少教所劳教人员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成年常模,说明违法犯罪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与国内柴萌等的研究一致[3]。杨杰等人的研究显示劳教人员由于心理承受力差或对未来丧失信心,是相对比较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的群体,容易产生诸如精神障碍、绝食、自伤自残、自杀、伤害等危机[4]。也证明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待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在进行劳动教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劳动教养过程中教育改造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保证劳动教养安全顺利进行,为劳教人员满教重返社会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显示,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到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黎晓娜等关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也验证了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5]。说明不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有一定普遍性,培养正确合理的应对方式是改善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显示,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邓文等人的研究则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6]。因此,关注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时,不应该只注重其个体自身的影响因素,也要从一些其他的人口学、社会学因素上面着手,从而在根本上治愈劳教人员的心理痼疾。

掌握劳教人员可能面临的、常见的心理危机状态及其应对方式,是关注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同时相关机构应高度重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劳教人员的改造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劳教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情绪,进一步改善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教授其合法的生存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帮助其掌握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此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保障劳动教养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上一篇:电视字幕 下一篇:不同层次男护生心理健康现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