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生“玩”作文

时间:2022-03-01 11:31:39

我教学生“玩”作文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创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源泉。

关键词:作文 题材 探索

进入小学高年级段,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极大,尤其是原来学习就有困难的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困生,作文水平就明显地不足。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之分是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在小学高段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不仅没有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缩小,反而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比较“顽固”的学困生群体,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文呢?在对本校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①原本就不爱学语文:②老师总是说我写得不好,可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哪儿写得不好,只好不断地模仿作文书上的作文:③作文的题材太过于老套,如“寒(暑)假趣事”、“一件难忘的事”、“我最____的人”等都不知道写过多少回了:④实在没什么可写,每天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最多就是和好朋友出去玩捉人、赛车什么的。

如此,让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写不好作文,首先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缺乏观察生活的细腻之心,缺乏丰富的情感,没有主动写作的欲望。作文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只有有了切身的体验以及深刻的反思,文学才越有深度。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也切实地感受到,这些孩子的生活实在是乏味,或者是被关在家里,娇生惯养(独生子女);或者是成天在外,无人管教(留守儿童)。就这使他们的文章通常都是模仿和抄袭,没有深度,可读性不强。其次,缺乏具体的指导。客观上讲,作文教学是需要面对面地指导的,但事实是,我们教师几乎是不可能对学生作一一指导的,只能大致而讲,而家长呢?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咦?你怎么还有时间玩(或看电视)?快点去看看作文书,你的作文写得很好了吗?”

于是,孩子只好垂头丧气地捧了一本作文书看。

他真的看得进去吗?他真的学到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爱上作文,首先必须得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于是,这一两年来,围绕着“玩”这个字,作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骂”出来的作文

作文应是自由心声的表达,我们要摒弃模式化的作文,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有什么写什么,引导学生善于表现真我。

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学生被同学欺负了,他便委屈而又愤怒地来找笔者“告状”,笔者真是头痛,怎么班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每天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够烦的,手头上还有好些事情没做,光是作业就堆了两大叠,真是没有时间听他讲啊。突然,笔者灵光一现,让他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并且要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想的,结果真是出乎了意料,平时最怕写作文的他,这次竞写了满满两页纸,讲了事件的经过、自己的委曲和理由,并且狠狠地把欺负他的同学骂了一顿,在对他的文章进行了简单地修改后,笔者告诉他,他所写的经历就是一篇好作文,他睁大了眼睛,用不太相信的眼神看着笔者,当笔者再次肯定的点头后,笔者看到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把他的作文在班上进行了朗读,这下,轮到班里的同学大眼瞪小眼了:

“这也能写成作文?”

“这样也算好作文?”

看着他们怀疑的眼神,笔者趁势引导他们――要用作文倾吐心声。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他的“骂”人的文章往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抒发了国人心中的愤慨,而即使今天读来,仍觉得酣畅淋漓。

“所以,你们要大胆地写,写出你们心中的不平事!”最后,我这样总结。

后来,笔者在周记本上增加了一个作业:如果这个星期你有什么委屈或愤怒,可以把它写下来,字数不限。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敢于大胆地发表言论了,有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文章也流畅多了。就连班上最不爱写作文的孩子,有时也能洋洋洒洒地写上一大段。而笔者,也会认认真真地在后面写上笔者的观点或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洋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渐渐地,班里的好多孩子都喜爱上了记周记。

二、“猜”出来的作文

一般来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每次上作文课,教师就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我们要来写一篇作文。”那么,这节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鲜和富于变化的事物,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

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他们敏锐的感觉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每当此时,学生的神情特别专注,情绪也特别高涨。

这是一节作文课,上课铃响了,笔者一本正经地拿了一个盒子走进教室,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大礼在盒子里。猜一猜老师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这下子,教室里可热闹开了,大家的想象力发挥到了及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猜得不亦乐乎。

接着笔者请一位学生上台摸一摸,这会儿大家可都很好奇呀。先是请了位女同学,摸好后笔者问:“谁来描述一下,刚才她是怎么摸的?”结果有很多同学只顾着好奇,不知道如何说了。笔者顺势提醒:别忘了,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刚才那位同学在摸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请大家先写上一段,待会儿请写得好的同学上来亲身体验一把。”于是,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接下来,在进行了简短的点评后,笔者又请了一位男同学上去摸,没想到他摸了之后,竞“啊”地一声叫起来,这下所有的学生都睁大了眼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盒子里究竟是什么?接下来,又让学生进行了描述和写作。这一回,笔者融入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强调作文先读给自己听,先自己改一改,对学生今后自己写作也很有帮助。

最后,笔者把盒子打开,“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快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谁写得好,谁先看。

最后,大家写的作文都比平常要好得多,孩子们也纷纷在周记本上向笔者诉说着这节作文课的惊险与奇妙。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又设计了“我的橡皮哪儿去了”、“听听谁来了”等作文,孩子们的写作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做”出来的作文

一天中午,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保蛋”作业的启示》的文章,文中写到:“前不久,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作业――保护鸡蛋。要求学生把一个生鸡蛋保护一个星期,无论吃饭、睡觉、上学、回家都要随身携带,并要求天天写‘保蛋日记’,记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到这里,我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这篇文章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新课程注重情感体验,主张探究性学习,倡导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而“保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

于是笔者也模仿并创新。让学生们在“护蛋”的感受中写了《护蛋大行动》的作文,虽是同一件事,但是人人的故事不同,天天的经历不同,时时都有新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没有丝毫地畏难情绪,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也尝到了写作的快乐。

这次的活动也给了笔者很多的灵感,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实践过,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观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抓住写作的灵感,获取了充足的写作素材。之后,笔者便开始举一反三,开始了“做”的尝试。每次活动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可以是“做”食物,如包饺子、做清明果,也可以是做手工,如用废旧材料做娃娃、自己缝制一双袖套等。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那次“绣花”了,一布置这个作业,男同学们面露难色,而女同学则喜上眉梢,结果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孩子们创意十足,看着让人忍俊不禁,而作文也都趣味横生。

这一切归根到底就是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他们写好作文的源泉。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真切体验、亲身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写作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言为心声,缘情而发,“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再也不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上一篇:描绘画画 关注细节 写出特点 下一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