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书写“中国自信” 别出心裁记录“河南自豪”

时间:2022-03-01 12:28:52

浓墨重彩书写“中国自信” 别出心裁记录“河南自豪”

对重大新闻事件给予全方位报道、持续性关注;站位全局、灵活把握,抓住事件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报道力度;精心选用外来信息,同时尽可能体现本地特色,让第二天见报的“旧闻变新闻”……正是有了这些做法,《河南日报》关于“神九”及“蛟龙”的报道不仅彰显了纸质媒体处理重大题材的独特优势,而且凭借丰富的信息、精致的版面在同质竞争中显示出特色。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河南日报》敏锐捕捉到这一重大新闻题材带来的良机,从6月17日到30日,通过在头版刊发消息、导读,开辟专栏、推出特刊等多种形式,紧随“神九”邀游太空的脚步,记取那些扣人心弦的片段,铭刻每个意味深长的瞬间。

“神九”升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3位“神九”航天员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是河南姑娘,这自然成为河南人关注的焦点,因此《河南日报》的报道清晰地呈现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主要关注“神九”飞天的整个过程和重大意义,同时兼顾“蛟龙”探海的相关报道,另一条线索重点报道刘洋的工作、生活以及“神九”中的河南元素,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这种两条线索交织的特色,在相关导读、专栏、专版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中国自信”,另一方面大力彰显了本地新闻引发的“河南自豪”。

不惜版面,形成强势。把全国性重大新闻做出地方特色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重大部署,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战役,这是党报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地方党报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神九”及“蛟龙”报道;与此同时,网站、广播、电视上的相关信息铺天盖地、传播及时,这对地方报纸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让读者对第二天见报的内容充满新鲜感,事关此次报道的成败。为此,《河南日报》进行了以下尝试,力争做出特色,吸引眼球:

1 不惜版面,营造强势,让“神九”飞天以及“蛟龙”探海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报道热点。

在这13天里,事件新闻价值较高、相关报道较多的几天,《河南日报》均刊发专版,为读者奉上丰盛的新闻大餐,其中“神九”升空以及“神九”和“蛟龙”双双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次日,分别重磅推出两个跨版专版,前后共计9个专版;报道内容相对较少的几天,夜班编辑则在“中国新闻”等版面里,通过专栏形式推出相关报道,目的是形成宣传的连续效应;除此之外还开设导读,确保一版每天都对“神九”飞天有报道,提高读者对这一重大新闻的关注度;“神九”升空和返航的次日,均在一版头题刊发报道,胜利返航的消息更是在一版的头题标题套红、通拦呈现,体现党报大事大处理的全局观、高站位和灵活性。

2 挖掘资源,做出特点,为读者奉上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

《河南日报》紧紧围绕“神九”中的两条线索大做文章,在精心筛选外来报道的同时,努力挖掘独家信息。

以6月17日的跨版专版为例,这两个版的关键词分别为“追梦”和“自豪”,前者围绕神九飞天的四个“首次”、太空生活“吃、睡、动、乐”等关注点予以解读,寓意怀揣“揽月梦”的中国人,再次成功迈出探索步伐,字里行间蕴含着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后者着重凸显河南元素,在显著位置推出一组报道,内容分别是刘洋的父亲、同学等讲述生活中的刘洋,同时围绕“河南制造”如何助“神九”飞天进行报道,这些自采稿件让本地读者大感亲切。

当天的导读也很有特色:左半部分是一张刘洋身穿宇航服的照片,同时配发大河网友、河南手机报读者的两条祝福,右半部分是当天跨版两个版的要点提炼,同样体现了两条线索交织的特点。

精心策划,细心雕琢,相关版面、专栏呈现强烈的设计感

“神九”升空当天,刚刚接手夜班的值班老总和值班主任就迅速部署,安排人手,紧盯进展,同时做好策划,扮美版面。纵观《河南日报》“神九”及“蛟龙”相关特刊、专栏,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下列特点——

1 版面形象固定化。

版面形象相对固定,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读者群的培养和保持。6月18日起,《河南日报》推出重要栏目“神九在轨飞行第x天”,并配有专门的栏目标识。夜班编辑精心筛选“神九”飞行期间每天发生的大事,通过及时、稳定、连续的信息刺激,让读者对这一事件从点状的兴趣延伸为线性的关注。

“神天”特刊每个版面的主色调都是内敛、厚重的蓝色系,这种中性的色彩契合报道主题,很好地展现了太空的深邃、神秘和科技的高深、纯粹。

2 表现手法多样化。

在专版和专栏中除了刊发不同体裁的文字报道,还调动了新闻图片、示意图等多种表现手法,尽可能直观、清晰地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同时兼顾版面的视觉美。

6月30日的“神天”特刊,重点报道了“神九”回家、宇航员出舱等内容。主图选用了刘洋出舱后微笑敬礼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她自信、阳光的笑容感染了读者;主图下方排列5张小照片,分别记录了“神九”返回地球的五个瞬间,借鉴电视直播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对全局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版面下部还安放了一张通栏铺底图片,图为宇航员出舱后,技术人员对返回舱进行处置的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对“神九”航天员首次与地面进行的视频通话试验,6月21日的“神天”特刊用了一张示意图,将邮件内容、天宫邮箱、发送方式、费用等新闻要素一网打尽,使读者一目了然。

3 科技新闻延伸化。

注重链接延伸性内容,拉近科技新闻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报道内容上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用提劲的正面宣传配合丰富的延伸报道,用严谨的科技新闻辅以活泼的科普知识,不仅融入科学精神,而且饱含人文色彩。

例如6月18日的“神天”特刊,开辟了“航天科技、改变生活”专栏,寻找载人航天工程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6月20日和21日的“神天”特刊里,分别在“相关链接”里推出解释性新闻,澄清“关于太空飞行,那些美丽的误会”,向读者介绍了“人间一昼夜相当于‘天宫’16天”等知识。

4 语言表达诗性化。

体现最为充分的,当属6月25日的“神天”特刊,6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双双突破记录,当晚,在值班老总的带领下,夜班编辑为跨版制作了一副对联,通过这种形式表现“花开两朵”。次日凌晨4:30左右,已经签过版的老总还在揣摩这副对联,几经思考,决定改动其中几个字词,最终见报的对联是:“太空驾神舟九霄云外揽天宫;大海斩巨浪五洋深处腾蛟龙”,不仅交代了新闻事实,而且对仗工整,富有语言美,洋溢着欣喜、豪迈的感情。第二天的评报为这幅对联打了“好标题”。正是有了夜班编辑们这样的反复推敲、不断打磨,才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紧跟新闻,追求创新,提升重大事件的表现力

把“神九”和“蛟龙”联系起来进行报道的竖联版,大胆创新,策划到位,堪称点睛之笔。

“神九”“蛟龙”在同一天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这给新闻报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南日报》的值班老总、主任和编辑们提前两天就开始策划构思当天的特刊版面。经过精心编排、反复修改,直至次日凌晨S点才最后定版。

6月25日见报的“龙·舟”特刊,版面编排极富创意和寓意,使用了平时很少见到的竖联版,正是这种糟妙的变化,拓宽了版面表现空间,为整个报道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版面上半部分为“神舟飞天”的内容,下半部分是“蛟龙闹海”的内容,天海一色,浑然一体,体现出空间上的纵深感;“S”形的构图框架上,标出中国人“上天”“入海”的几个关键节点,有重点地回顾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飞天的历史、载人深潜从1000米到7000米“蛟龙”入海的历史,排列清晰,便于阅读,同时很好地诠释了在科技发展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规律;3位“神九”航天员和3位“蛟龙”潜海员的人物图片,摆放在版面中间的醒目位置,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我国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事业的记忆,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概的梦想在今天变为了现实。

竖联版让整个版面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版面设计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这一处理方式,使《河南日报》在同质新闻的差异化处理中独树一帜,被报社考评委评定为办报史上少见的AAA版。

“神九”飞天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喜事,《河南日报》的“神天”及“蛟龙”报道就像一扇窗口,让读者了解到事件过程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河南人的荣耀与自豪,充分说明面对全国性重大题材,只要树立大局意识、读者意识,精心谋划、用心编排,省级党报的报道同样可以出新、出彩,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上一篇:关于职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