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标点符号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时间:2022-02-28 11:23:42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也要关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因此,教师要通过解读标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人物的品质,疏通文章的脉络。

关键词:文本阅读;解读标点;文章主旨;人物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100-01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关注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也要关注其中的标点符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阅读中,我们如何通过这小小的标点,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感悟呢?

一、借助标点,把握文章中心

细细地品味标点,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标点直指本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案例一:《军神》。师: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军神”来做题目呢?生:因为是真正的男子汉。生:因为是一位坚强的军人。生:因为是一位军人,而且有顽强的毅力。师:那为什么不直接以 “”为题?生:……(被问住了。但从表情看,显然都不同意。)师: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生:“沃克医生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师:沃克医生的这段话中,用了几个标点?生:一下子用了三个“!”师:为什么连用三个“!”呢?生:沃克医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生:我想沃克医生说这话时一定十分震惊,因为他从来没见过这么顽强的军人。师:是啊,,他顽强的意志让你敬佩,让我敬佩,让作者敬佩,让我们每个人敬佩!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军神”为题了吧?生:以“军神”为题,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的敬佩之情。师:再来读读课题,读出这种敬佩之情。在这段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标点,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文章中心,水到渠成。

案例二:《春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课文原先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后来作者将相同词语间表示停顿的顿号改成了逗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春笋的生长是一个迅速而又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就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逗号,要引导学生朗读出比顿号停顿时间稍微长些、不断加强的语气,从而感受到课文中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二、解读标点,感悟人物品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根据一个人说话的语气来判定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而标点符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表示语气,它能折射文中角色的内心,让我们感悟人物丰满的形象。再以《军神》这篇课文为例子,课文中写受重伤后向沃克医生求治,发生了这样一组对话――“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干什么的?”“邮局职员。”

教学实录:师:的话该怎么读呢?你能找个同学和你配合读一读吗?(学生纷纷举手,表现踊跃。指名读。)师:他读得咋样?(指饰的学生)生:不行,读得太响了。受了这么重的伤,说话肯定不会这么响,而是轻轻地,甚至是断断续续的。师:有道理。你能给我们读一下吗?(生读)师:你读的断断续续的,用标点符号来表示,那就是“……”,可是课文却用了三个句号,这是为什么?生:用句号写出了当时十分的镇静。虽然很疼,但忍住了。师:了不起啊!他真不愧是一位――军神!……在这段教学实录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话中的三个句号,引导学生感知他的顽强毅力,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的钦佩之情。

通过解读标点符号,对我们感悟人物品质、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质疑标点,疏通文章脉络

作者用标点符号有时其实是很巧妙的,它能穿针引线,暗示文章的文脉走向。

案例:《庐山的云雾》。师:课文中的第二段写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生:四种。师:作者是用什么标点连接起来的?生:“……;……。……;……。”师:这样用标点,你不觉得奇怪吗?生:奇怪。四种姿态用为什么不全用“;”连接呢?师:对呀,为什么呢?生:笼罩在山顶的云雾和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是一种类型的,弥漫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是同一类型的。师:这两种类型又有什么不同呢?生:前面两种云雾是很小的,后两种云雾是大的。师:你真会读书。同学们看,“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本段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句中心句,先写了小的云雾,再写大的云雾,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把云雾的四种姿态描写得很有条理……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是该课的教学难点。此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语段中的标点,一步一步摸清作者构段思路,梳通了文脉,也使学生学到了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类选材描摹事物的构段方法,再次显示了标点的非凡作用。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觑,它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沸羹集・正标点[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4.

[2]汤丽莹.活用标点 走近文本角色[J].内蒙古教育,2013(07).

[3]龚华蓉.小标点,大乾坤――探究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2014(08).

上一篇:在探究中追寻有意义的英语教学 下一篇:问得直接 答得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