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暑假

时间:2022-02-28 02:58:33

谁偷走了孩子的暑假

假期补课现象在中国已经是遍地开花,《北京晚报》一项调查显示:暑假期间,北京市绝大多数学生加入补课大军,而报名参加两个班及以上的学生超过80%。而《今晚报》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孩子暑假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到一个星期。这样的一组数字,让人心里沉甸甸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力。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

我们都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但是这一切,在当今中国,特别是在大城市畸变了,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第一,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纸定乾坤。为了追求分数,必然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加班加点”就成了一种必然。而且为了应付考试,道德教育被虚化,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理想被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被埋没了……如此的教育,只能使孩子的身心受损、自私狭隘,缺少自信和朝气。虽然我们也想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招考分离,但是至今还举步维艰。正是这样不堪的现实,才使得暑假成了“第三学期”。孩子的暑假丢失了,应试教育当是元凶。

第二,家长的焦虑心态。家长给孩子补课,从根本上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在作怪。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努力就会掉队,但是它是一个比拼耐力、较量韧劲的比赛。你的起步比别人早也只能领先于一时,却并不能决定整个比赛的结果。而且人生的内涵丰富,除了文化知识,还有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人格精神。如果我们只重视了课本和分数,那么即便他能在高考中破关夺旗,最终也很难成才成人。在人才内涵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仅凭着文凭,他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不是有高考状元被退学吗?不是有高考状元身陷囹圄吗?2013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在学界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但家长和学校对此视而不见,功利主义使他们只看眼前,一味跟风,这样必然使孩子失去自己应该拥有的暑假,而被迫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去上补习班。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挤压。孩子的暑假被补习班无情地侵占,表面上看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根本原因来自于职业的高低不同和收入的巨大差别。我们虽然宣扬职业平等,没有高低的差异,但是在实现中这差异可有“天壤之别”。谁不期望把孩子送进那些高薪水、高福利的行业中。而在现实的背景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考进名校是老百姓唯一的选择。如果我们国家的职业待遇像瑞典那样,房地产和教育部门等行业工资水平基本相当,或者像德国清洁工的工资比肩白领,家长们还有必要撵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吗?

孩子的暑假应该是调整身心,放松心情,走进自然,丰富阅历的大好时候,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这是一种悲哀。但是这种悲哀是谁造成的呢?恐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

上一篇: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创新教研行动探究 下一篇: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学课程的实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