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时间:2022-02-28 05:35:03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这部著作写于1908年2月到10月,次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就当时的俄国国内局势看,在政治上,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了斯托雷动时期,沙皇政府开始残酷镇压革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整个社会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思想文化战线,统治阶级千方百计利用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麻痹人民的革命斗志,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批判、谴责马克思主义和“寻神”的思潮。适应这种政治和思想斗争的需要,马赫主义开始在俄国流行起来。社会上的斗争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动摇。1905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中出现了右倾的“取消派”和“左”倾的“召回派”等机会主义思潮,它们在哲学上的共同点是利用当时流行的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修正”和“补充”。例如,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常务局委员波格丹诺夫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却深受马赫主义影响。自1903年到1908年,他出版了三卷本的《经验一元论》,极力宣扬马赫主义,吹捧马赫主义是“现代认识论”,是“20世纪的自然科学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应该用马赫主义“补充”并取而代之。

正是从国际国内政治、思想斗争的全局出发,为了系统总结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深入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和党内修正主义,澄清理论是非,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列宁用8个月的时间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此书的出版,使广大党员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育,为十月革命做了理论准备。

二、全书的基本原理

1.两条哲学基本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马赫为代表的欧洲第二代实证主义,即马赫主义或经验批判主义,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把重点转向了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他们提出,哲学研究应摒弃关于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空谈,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为了揭示他们的唯心主义实质,列宁集中剖析了马赫的“要素论”“感觉论”以及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论”,认为在认识论领域同样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始终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认识史上,马赫较早地对“感觉”或“经验”问题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感觉的分析》等著作,对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通过分析列宁发现,马赫始终坚持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另一位马赫主义的创始人阿芬那留斯也坚称感觉是“被设想的存在”。他们的观点与唯物主义认为的物质是认识的对象和出发点的观点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表明,在认识论上同样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马赫主义企图回避本体论而只谈认识论问题,认为这样就可以超越“唯物”“唯心”,但最终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理论

由于马赫主义者集中攻击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在与马赫主义的斗争中把反映论进一步推向前进,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能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坚持反映论,即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第二,认识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列宁分析指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这一结论坚持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无限世代的人类来说,世界上决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明天可以被认识,“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一结论从根本上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了。第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列宁强调,必须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之中,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从不全面不确切不深刻到比较全面、比较确切、比较深刻的曲折前进的过程,这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在书中,列宁还进一步运用辩证法探讨了物质、感觉、经验、因果性、必然性、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包括认识的源泉、对象、本质、内容、目的和检验标准等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大致轮廓。

3.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理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围绕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标准等问题,马赫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错误观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批判了马赫主义在实践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为生活、实践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坚持两种根本对立的实践观。马赫主义在实践观上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认为实践是一回事,认识又是另一回事,把实践排除在认识之外。马赫举例说:有人做了梦和相信鬼神,又有人研究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相信鬼神。对于这二者,看来都是事实,两者都是真理。因为“就连最荒唐的梦也是一个事实,它同任何其他事实比较起来并不逊色。”马赫主义的实质是主张:在实践中分清错误和事实是有必要的,否则实践就失去了任何的确定性;但是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认识都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研究现象。二是认为真理“是生物学上有用的心理体验”,“只有成功才能把认识和谬误区别开来”。

针对马赫主义的第一个观点,列宁分析指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上,马赫主义犯了诡辩论的错误。相信鬼神的存在不等于鬼神是真实的存在,马赫把事实的存在和对事实的真假判断混淆起来了,企图以真理和谬误都是事实来掩盖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论上的区别,这完全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诡辩。

针对马赫主义的第二个观点,列宁分析指出,在表面上,马赫的思想似乎接近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他们都强调成功对人类的作用。但是,在实质上,二人有根本性的区别。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着我们的认识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而在马赫看来,成功是我在实践中所需要的一切,而实践是可以同认识论分开来考察的。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坚持两种根本不同的实践观。

第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渐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丰富。通过实践,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是深入到认识论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就可以彻底驳倒一切哲学怪论并彻底贯彻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

第三,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宁分析指出,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检验,凡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任何被实践证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观点,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只是谬误。所以,实践作为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是确定不移的、绝对的;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就是说,实践在其发展的每一具体历史阶段上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总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立即完全地证实或任何一种观念。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它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我们不能期望经过一次实践就可以肯定性地或否定性地判别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而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多次的实践的反复检验,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能把实践标准绝对化。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

三、当代启示和重要意义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必须确立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对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始终捍卫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的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揭示了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性,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务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力戒空谈和长官意志。要大力倡导调查研究的风气,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清醒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我们所面对的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突出问题意识,善于立足全局抓重点,防止直线性、片面性,创造性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他又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观点,强调既不能因为不确定性而否认实践的检验作用,也不能因为确定性而把认识变成绝对。在理论上,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使其发展成为能动反映论。在具体实践中,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拓宽实践的范围,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出发,反对本位主义;要从不断发展的实践出发,反对故步自封,特别注意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探索复杂性,开辟认识的新途径,追求认识的新境界;要在全部实践中检验我们原有的认识,克服盲目崇拜的陋习,消除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崇拜圣人、崇拜大人、崇拜本本、崇拜古人的传统;特别要开展创新实践,克服就大不就小、讲原则不讲具体、说方针不关心操作的缺陷,不断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新规律、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编/赵哲)

上一篇:东风标致301 下一篇:A+三剑客 一汽—大众速腾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