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彰显个性

时间:2022-02-27 03:28:25

摘 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体差异;彰显个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讲授式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课本的知识,还需要在语文教学建构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其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进步。如此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而不是仅为考试而苦学的语文。

一、文本多元解读,让阅读之树开满个性之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不必急于追求唯一的单一的固定答案。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并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

(一)重视直接感悟,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文本的多元解读要想让学生展现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直接感悟,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建构温馨而有人文性的多元解读的平台。抓准学生的感悟和发现,进行因势利导,教师更要珍视学生宝贵幼稚的阅读初体验,以激励促其生长,以鼓励促其深入,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切入点入手:

1.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主问题”――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老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灵活有开放性,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读文本,有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例如在《十二章》中我设计问题“在这十二章论语中,你最喜欢哪章?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各抒己见,从学生的发言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他们有了自己的解读选择。

2.结合文本的争议,引导批判式解读。在教材处理上,体现新文本的情趣、理趣、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美趣。给学生以全新的心理感受与视角冲击,真正体现文学是人学,力求文学作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杨修之死》的课堂上,我设计问题“对于杨修以及他的悲剧人生,历史众说纷呈,你怎么看待杨修以及他的人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能做到言之有理。

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对文本进行解读,往往会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和看法,有时会是睿智之思、惊人之言,但也一定免不了主观随意、“胡言乱语”、乱解乱读。面对这样的课堂情形,我们更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而应该多元有界,必须有一定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看法作消极处理、一味迁就,过于褒扬。例如《孔乙己》的教学中,会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个矫情造作之人,懒惰、无知,可联系整部作品,了解待遇的出身和遭遇就可以知道这人背后蕴藏了多少辛酸!

二、教学多元进行,让课堂舞台异彩纷呈

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寻求一条走向多元化课堂的教学之路。

(一)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个人特长

课文学习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小组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例如:学习《醉翁亭记》时我布置学生按组根据课文的不同部分,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最终以演绎文本或者是说故事形式串讲课文。如此一来,既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的梳理和讨论中,又能让他们挖掘自身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能从其他组员身上取长补短。

(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各展其才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内外为学生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提供一个舞台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学习现代诗的单元,组织学生举行诗文朗诵比赛;学习《真正的英雄》时让学生争论“谁是真正的英雄?”学习文言文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文言基础大比拼;学习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展示名联故事,进行对联写作比赛……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变通,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团结合作,异彩纷呈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讲授与汲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如倾听能力、交流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语文教学不局限于四十或四十五分钟的师生对话,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将语文教学贯穿渗透到课堂内外。我经常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一些学生们喜爱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竞赛性的语文活动,并多以小组或大组形式进行。例如:学习戏曲时,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表演比赛,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剧本进行小组排演,以表演带动课文的学习。又如学习新闻时,组织学生举行班内的新闻联播大赛。学生的课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令人大开眼界。

三、结语

语文教学实施得好,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综合过程。我亦不懈地追求一个更为适合学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一方乐土,给学生的才能一个展示的舞台,让语文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朱永新.新教育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pp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识记单词的有效性 下一篇:合理分层,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