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学教育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功能与路径

时间:2022-02-27 06:35:27

新形势下文学教育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功能与路径

摘要:法制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中具有增强实效性、拓展空间、激发自觉性等功能。本文认为,文学教育中实现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一要开设《法制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程,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二要积极创新文学教育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文学教育 大学生 法治素养 培育

引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新时期国家法治建设的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提出了要求,只有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才能在实践中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在法治建设的今天,各高校都在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但培育途径单一,缺乏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拓宽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渠道,探寻大学生感兴趣的教育途径。当前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制文学作品以他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时代特色,颇受大学生喜爱。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文学教育,充分发挥法制文学的最大功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法制文学的涵义及发展过程

法制文学是以法制建设为题材,反映人们的法律生活,宣传推广法的观念的文学。[1] 中国法制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我国的先秦时期,代表作为《诗经》里的《雨无正》,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中国法制文学也在我国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包公案》《鹿州公案》等都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法制文学的优秀成果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文学也快速繁荣发展起来,从体现当代法制文学主流的作品《便衣警察》《八十年代离婚案》到《啄木鸟》《蓝盾》等十几种法制文学刊物的出台,法制文学已经以其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相比较,法制文学具有推广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树立典型形象、打击犯罪意识、探究犯罪根源和改善现行法制的独特功效。[2]

二、法制文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功能

(一)增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各阶段的教育中,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渠道单一、教育载体简单等方面,例如,当前很多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仅仅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实现,然而这门课程法律部分所占比重不大,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学生不能对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有效的认知,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授,注重的是对法律知识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基础》课相比较,法制文学作品取材独特,其题材主要来源于司法、公安等法制建设领域同时也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姻、财产、纠纷等法律生活领域。这些法制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法制生活,叙述法律事件,突出人物命运,在揭露社会阴暗面、暴露丑恶的同时更展示正面人物的心灵美与道德美,弘扬社会正气,伸张社会正义,揭示出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思想主旨,赋予人物正确鲜明的现代法治理念。[3]因此,法制文学不仅可以向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还可以引导启发大学生认知法律目的,体验法律价值。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影响面广,又由于它把抽象枯燥的法学理论融进了鲜活生动的形象中,用形象来生动地反映法律在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价值,所以使受众可接受、易接受,其宣传威力是不可低估的。[4]

(二)拓展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空间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贯穿于个人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然而,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中,涉及法律部分的仅有两章内容,课时比较少,这种依托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学生学习完这两部分内容,离开教室,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就终止了,导致教育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而法制文学作品却弥补了这一弊端,法制文学作品的传统载体为期刊、报纸、书籍等,当前,很多学校都具有一定藏书规模的图书馆,图书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很容易借阅到法制文学作品,由于携带方便,学生可以在教室、食堂、宿舍进行阅读,从而拓展了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空间。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调查显示,57%的学生平均每天用手机、电脑的时间为4-6个小时,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因此,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法制文学提供了新的载体,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和欣赏法制文学作品,这种载体的多样性使文学教育突破了课程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大学生通过文学可以持续地接受法制教育。

(三)激发了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的自觉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强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法治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法制教育模式单一,没有考虑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没有将法律知识有机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是抱着“我要学”的态度,而是抱着“要我学”的态度”。对于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更提不起兴趣,以一种“让我去我就去,绝不主动去”的消极态度去参与,从而导致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的这种对法治教育被动接受的消极态度,使得自我法治素养的培育缺乏主动性。而法制文学除了选材独特之外,最大的看点就是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尤其是描写侦探、犯罪、审判等内容的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经常出乎读者的意料,这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去寻找和阅读自己喜欢的法制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自然而言地就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愿意随着作者一起去分析和推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思维能力,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了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发表到自己的QQ空间、微博上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从而使法制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大学生们也从中增强了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和运用。

三、文学教育中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功能的路径

(一)开设《法制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程,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

目前课堂教育仍然是知识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育的课程比较单一,很多院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外没有开设其他法律相关课程,因此各高校可以在学生中开设《法制文学作品欣赏》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法制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跟随作者一起去分析相关情节,从而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案件进行法理分析,探讨作品的法律价值和法律目的,同时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不断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制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出该法制文学作品的法制教育性和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挖掘由当代优秀法制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播放,通过影视作品的直观性、生动性、感染性,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创新文学教育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只有不断创新文学教育的载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才能不断地吸引学生。因此,各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开展法制文学作品大赛,学生在自己构思、创作相关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把相关法律知识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思维。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截取优秀法制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改编拍摄成微电影,在学生自拍、自演的过程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与此同时,各高校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效用创新文学教育的载体,增强教育效果。首先,要大力做好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建设中增加法治相关栏目向学生有效传播法制文学的优秀成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成果。其次,完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平台传播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微信平台法制文学作品的评论,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法制文学书目,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在阅读中学法、用法,逐步树立法治观念,不断提高法治素养。

结语

总之,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语

参考文献

[1]范本林. 论法制文学的概念与特征[J].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2]李娜. 《法制文学》课程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

[3]李娜. 公安院校《法制文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4]范玉吉. 论涉法文学的普法宣传功能[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05).

上一篇:“登陆”与“登录”的用法考察及对比分析 下一篇: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