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说文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2-02-27 05:16:51

近十年来“说文学”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十年来“说文学”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景象,本文从价值、部首、字形、词汇词义、六书、古文字、声韵、其他专著、历史文化、计算机语言等方面对“说文学”发展情况进行总结。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说文学” 研究综述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年间,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对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王宁曾说过:“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汉字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如同‘红学’缘于《红楼梦》、‘选学’缘于《昭明文选》,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学问被称为‘说文学’,又称‘许学’。一部书发出一个学科,在中国的典籍史上,并不是很多的。”[1]王力先生也曾评价《说文》:“《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直到今天还没有降低它的价值。”[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学术的日益繁荣,“说文学”的地位也更加凸显。

一、近十年“说文学”研究综述

本文收集了从2000年至2010年间数百篇“说文学”研究文章,试图对近十年来“说文学”发展作简单概括,以供研究者参阅。

(一)论《说文》价值及综述型著作

有“汉代百科全书”之称的《说文解字》从其成书直至今日的1900多年间,对于其价值及贡献的评论和总结一直是不间断的。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出现了不少总结《说文》并评定其价值地位的学术著作。

其中有些是总评《说文》发展史的。如张标的《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2003)从传统派、章黄弟子派、今证派、篡集派、会通派等“说文”诸派出发串联起一个系统的“说文学”发展简史。班吉庆的《建国50年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05)将建国后《说文》发展分为继承发展、衰微停滞、恢复繁荣三个阶段,随后又分别从总论、六书、词义、部首、历史文化等方面总结研究成果。这类文章还有黄宇鸿《近二十年来“说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刘新民《清代〈说文解字〉的论著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2,02)、卞仁海《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这些文章使我们对《说文》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有了简单明晰的了解。有些著作还是从比较传统的角度,评论《说文》价值和许慎的贡献,如杨向奎《〈说文解字〉――并论汉字之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5),王蕴智《〈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及其历史局限》(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6),蒋泽枫《许慎〈说文解字〉对后世经学的贡献》(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等等。另外,还有近年所出版的语言学、文字学通论或学术史方面的论著都有专门章节对《说文》进行综合介绍。如严修《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2001),等等。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说文学”发展十年中,由著名“说文学”学者、古文字学者董莲池主编的大型文献集成《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2006)、“现当代卷”(2007)出版。《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收录范围上自唐,下迄清末。《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收录范围上自1911年,下迄2005年。分为“通论”、“文本研究”、“部首研究”、“序・六书研究”、“语言历史文化研究”、“说文学史研究”,总计编成12卷。这套文献集成的出版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使得“说文学”的研究体系更趋于完善。

(二)论《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540部是全书纲要,研究部首,乃是研治《说文》的根本,也是学习《说文》的捷径”。这一段时期对《说文》的部首研究比较充分,如从部首的声读、性质、形成、编次、表义、派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冯玉涛、赵兵战《〈说文〉无从属部首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指出《说文》中共35个没有从属字部首中的32个部首,许慎将它们列为部首是错误的。而他之所以将它们列为部首,主要原因一是受到汉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将数字、千支字立作部首;二是为许氏的语文认识水平所局限。这些无属字部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许多中有古今字、异体字等重文证明,应当归入相关的字下面;第二,按照许慎的条例、原则可以归入其他部首,却违反规定而单列;第三,解释字的意义、分析字形有错误,而不能归入其他部首中。董莲池《说文部首解读形仪通释》(2000)利用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对部首的形义作了解释。书中选用了大量准确的古文字字形与《说文》部首对照,并吸收了古文字学的新成果,因而取得了较大成绩。另外还有董先生的《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作家出版社,2007)对部首进行了细致分析。徐耀民还著有《说文解字部首解读》(2000)。

在研究《说文》部首的基础上形成字源之学,因此梳理汉字的谱系,分析其演化派生关系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在这一方面,许多古文字学在其大量的考释文章中比较多地体现出来,但至今未见到总结性的专著。

(三)论《说文》字形研究

《说文》中收有小篆、古文、籀文三种字体。学者们主要围绕这三种字体进行讨论。段玉裁指出“先古籀后篆”是《说文》的变例,尹彰浚《〈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通过分析大徐本《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两书,得到38个“先古籀后篆”之例,根据形成的原因,把这些例子归纳为9大类。这对于研究《说文》字形与体例都是很有价值的。黄宇鸿《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再认识及其价值》(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文中分析重文来源的五个方面并指出了重文产生的原因是:先秦汉字的不定型性,地域方言的不统一性,以及汉字的孳乳类化。重文对于识别先秦古文字、分析正篆字形结构、探求古音演变规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另外杨安等人的文章也对《说文》重文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小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或体上。薛永刚《〈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3)分析得出了小篆异体字的四个来源。讨论或体的还有肖改艳《试析〈说文解字〉中小篆异体字形成原因及类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8),郑春兰《〈说文解字〉或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004)、《从甲骨文看〈说文〉或体》(语言研究,2006.6),等等。

近年来对《说文》俗字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刘兴奇《〈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006)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运用比较法和统计法全方位的考察了铉注俗字。张崇礼《〈说文解字〉大徐本俗别字研究》(汉字文化,2006.10)也涉及相关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新附字进行了讨论。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郭慧《〈说文解字〉新附字初探》(汉字文化,2003.5),陈棣方《〈说文解字〉新附字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07),等等。

(四)论《说文》词汇词义研究

近十年对《说文》词汇词义的研究,有了显著的发展。于浩《看〈说文解字〉中的一组同训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指出直训中的同训是一种说解上既有优点又存在不足的一种训释方式,要想准确地把握每个被训释词区别于他词的关键所在,可充分利用当代词源学的理论及义素分析法来给每个被训释词定位,找到它们与训释词能够构成训释的内在对应关系。此文揭示出以“”为中心的一个小的语义场,以窥探词义的系统性之一方面。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田涛《从〈说文解字〉的同义词看同义并列双音词词素义的历时演变》(滨州学院学报,2008.2)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另外,李先耕、张居三《〈说文解字〉同训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李朝虹《〈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2007)、李琼《〈说文解字〉中的非同义词同训词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08.6)、王项《浅析〈说文解字〉的同义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等文章也谈论到《说文》有关词汇词义问题。

(五)论《说文》“六书”研究

许慎《说文解字》为“六书”下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3]这开启了学者们对“六书”的研究。近年来,关于象形、指事、会意研究较少,而在亦声、省形、省声等方面出现大量研究著述。

关于亦声,吴东平《〈说文解字〉中亦声研究》(山西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认为“亦声字”既具有会意字的特点,又有不同于会意字的结构。“亦声”就是“意兼声”。胡文华《〈说文解字〉中“亦声字”分析》(兰州学刊,2009,10)指出“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衍化。

关于省形,冯玉涛《〈说文解字〉省形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把许慎的省形字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不合理的省形字存在把象形字当作省形、把会意字当作省形、把形声字当作省形和颠倒了古今字的次序而把古字当作省形四个错误。最后认为,“省形”理论是科学的,只是许慎在实践的时候出现了误差。另外还有韩琳《〈说文解字〉省形现象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期)等关于省形文章。

关于省声,许慎《说文解字》原文的省声字总共326个。对这些省声字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吴东平《〈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冯玉涛、彭霞《〈说文解字〉省声字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等等。

(六)论《说文》古文字研究

伴随着大量的出土文字材料,古文字研究在近十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体现在用出土的资料印证或纠正《说文》所录字。

例如,陈徽治《70年代出土的书简帛书对〈说文解字〉研究之贡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3)指出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竹简帛书对《说文解字》研究之贡献主要有二:一是补《说文》中失收之重文,二是补证段氏之说。郝慧芳《张家山汉简用字与〈说文解字〉义证》(北方论丛,2007.7)指出《说文》中所收字及其释义有许多不见于后世文献,或者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非常少,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文》所收字及释义均罕见或未见于后世文献;一种是对于《说文》记录的释义,后世文献用不同的字形(通假字、异体字、后起字等)来记录。通过张家山汉简释文,发现其用字可以为《说文》的部分释义提供例证。另外还有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等关于说古文字研究的著述。

(七)论《说文》声韵研究

对于《说文》声韵方面的探讨一直是“说文学”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这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谐声偏旁、声训、注音方法的研究上。

郝士宏《〈说文解字〉“读与某同”考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一文得出“读与某同”有10类作用:辨多音多义,存在文互用,明古今宇,存异体字,明语源,明通假,明字音,明字体改易,明引文中字义,存方言。吴泽顺《〈说文解字〉声训的特点及其在音转研究史上的价值》(云梦学刊,2004,06)为汉语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张亚蓉《〈说文解字〉基本声首的认定》(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参考甲金文材料,对照大、小徐本,段、朱、王、桂各家说解以及《古文字诂林》中的说解,对大徐本中出现的每一个声首都一一作了详细的校检,统计出整个《说文解字》基本声首有932个,对声韵研究很有价值。蔡梦麒《从音义对应看徐铉〈说文〉注音的失误》(语文研究,2009,01)指出徐铉的许多注音与许慎的释义是不能对应的,即徐铉注音另有义,许慎所释另有音,并对这些音义不对应的现象作一些辨析。

(八)论关于《说文》专著的研究

除了对于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对于其他“说文学”家著述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王筠及张舜徽等关于《说文》理论的研究。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对于段注的研究从古至今持续不断,涉及段注体例、右文、同源词、引申系统、俗字、反训等方方面面。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申和同义词研究方面。引申方面,吕朋林《〈说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松辽学刊(哲社版),2000,03:35―39)详细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引申假借”的性质,指出有的是词义引申,有的是用字假借、拟声拟态词、语境临时义等,并剖析了段氏造成这种矛盾和失误的原因:有社会历史的,也有语言本身的。武雪皎《浅议〈说文解字注〉的引申类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7)概括出段注五种引申类型:引出相关义、使用范围扩大、词义转移、比喻造句、远义变化,并谈论到引申与假借相混淆的问题。还有刘亚辉《〈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同义词方面,有刘智伟《浅析〈说文解字注〉建立汉语同义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孙红梅《浅析〈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研究的不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7),等等。另外,其他方面有刘金荣《〈说文解字注〉中声训》(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何书《试论〈说文解字注〉对汉字构件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4.6),等等。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近十年来,学者对徐锴的“说文学”理论研究逐渐重视,出现不少研究文章,如杨玉飞《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文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2003),赵铮《〈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开创性意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韩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及其字形文化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刘晓辉《〈说文解字系传〉对段玉裁、桂馥〈说文〉研究的影响举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4),杨恒平《〈说文解字系传〉引书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李馨《〈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等等。

3.桂馥《说文》理论

这方面文章有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河北师范大学,硕士,2002),韩伟《试论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及其六书研究特点》(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12),刘若一《〈说文解字义证〉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4),孙雅芬《桂馥研究》(山东大学,博士,2009),等等。

4.其他

党怀兴《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03),吴国升《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对古文字材料的利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之文字分化研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等等。近十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对当今学者说文专著的研究论文,如对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的研究:许刚《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学术成就析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九)论《说文》与历史文化民俗

二十一世纪的“说文学”与前一阶段“说文学”发展不同的是,学术研究不再仅仅针对《说文》本身而是延伸到与《说文》相关的历史学文化学方向,宗教、民俗、天文、农业、艺术、礼仪、医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大量与《说文》相关的著述。全社会所兴起的“文化热”进一步带动了与《说文》相关的文化研究。如仅关于《说文・女部》就出现了新华《〈说文解字〉“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9),王琪《〈说文解字・女部〉与传统文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崔文影《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母系氏族公社之女性文化》(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2005.6)等数十篇文章,透过《说文》对文字的解析,以及所引的文献资料,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周凤玲《〈说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变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从天文历法方面来解析《说文》。杨淑丽《〈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分析了玉部字的字形,以及许慎对字的解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玉文化知识。通过对《说文》“玉”部字进行分类,从《说文》对玉器的记载来分析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这类对《说文》进行文化研究的文章论著在近十年所发表的“说文学”论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此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管这些论著对于“说文学”的发展是否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这种研究方向确实给“说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十)关于《说文》计算机语言化研究

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也是近年来新兴的“说文学”研究方向,在未来它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宋继华等人所作。他们的文章有:宋继华、李桂芳《数字化〈说文解字〉教学系统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7.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尝试构建完整的数字化《说文解字》教学系统,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以期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思路和方法,辅助教与学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实现传统汉语言文字学与现代的接轨,达到继承与发展并重的目的。宋继华、李国玉、王宁、郑振峰《〈说文解字〉中描述性知识的知识表示建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对《说文》中描述性知识的知识体系采用以面向对象表示方法为基础、以框架表示方法为主体的知识表示技术进行建模,设计、开发出《说文》知识库系统,进而为《说文》知识库研究的开放性和统一性奠定了基础。还有宋继华、李国玉、王宁《〈说文解字〉音义关系的产生式表达》(中文信息学报,2006,02)为了便于基于计算机技术更全面地探求音义关系,尤其是同源关系中的“音近”、“义通”关系,对音韵通转规则进行了形式化表述。

这种方向的《说文》研究对研究者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所以现阶段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是比较小范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说文》的计算机语言化研究对于推进《说文》教学与探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说文学”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根据以上对近十年“说文学”研究情况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说文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说文学”学术史方面研究不足。需要及时对从古至今“说文学”发展情况进行总结。

第二,关于《说文》的其他著作研究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段注研究成果较大,但是对于王筠、朱骏声等人的著作理论研究欠缺。

第三,“说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重复研究的现象。这方面在对《说文》的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不仅是一种学术资源的浪费,对于整个学术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学者在研究时应加强开拓性研究,推进“说文学”发展。

第四,关于《说文》的声韵研究不足。

第五,新兴的“说文学”研究方向即计算机化语言研究研究人员较为欠缺,应大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在这十年中“说文学”的发展可圈可点,传统研究方向继续向前,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说文学”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们也会一直关注它以后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董莲池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上一篇:大学城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下一篇:职业信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