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自然中的生命觉醒

时间:2022-02-27 12:29:45

壮丽自然中的生命觉醒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虚广袤,宇宙无极。

面对着壮丽的山川,面对着繁富的万物,人类往往会有生命的悸动,对自然、对人生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面对着流逝的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面对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穷究生命的意义,洞察“死生亦大矣”的生命规律,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鼓励人们应该在现世找到生命的安居之地。

面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张若虚慨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的理性之眼看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个体生命只是人类绵延不绝的序列中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和自然一样永恒。

面对着壮丽的山水,李白咏叹:“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人生的价值在于行走。李白将诗歌的生命安住在山水间,安住在自然里。他诗歌的生命直承魏晋那些山水田园诗人,他们发现了自然,更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

面对着滚滚的江水,面对着江上明月和山间清风,苏轼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思考宇宙和人生,使在现实的樊笼里十分局促和困窘的生命突出重围,大彻大悟。

面对佳妙的黄昏,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咏叹:“佳妙的黄昏,宁静宜人,/神圣的时分,静如修女屏息膜拜;/那脉脉斜晖/身影安详,慢慢西沉;/天空俯视大海,柔情深深,/听,浩瀚的大海,它正醒,/永恒动,波势涛声相竞,/响如雷,天长地久相闻。”诗人已和自然融为一体,忘记了自我和时间,在这样的美景中沉陷下去,沉陷到了生命的最安静的地方。

曹丕也不例外。

红霞遮蔽了白日,彩虹从九天垂下,山谷青翠,流水潺潺,落叶翩翩起舞,如纷飞的蝴蝶。天空纵横长云,一只孤雁在云间飞翔,时而一声长鸣,声闻霄汉。

面对着这绚烂美景,面对着这多彩自然,诗人曹丕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抒发。

一、这里有建功立业的豪肠

诗人仰观浩宇,看到红彤彤的云霞遮蔽了太阳,看到彩虹如桥从九天垂下,直插青翠的山谷间,欲吸取那潺潺的溪水。诗人将自然的壮丽摄入眼底,摄入心底,诗句中他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显露无遗。自然美景,绚烂壮丽,威仪四方,尤其是那红霞和彩虹,一个“蔽”字状写红霞面积之广,一个“垂”摹写彩虹气势之雄。这样的红霞,这样的彩虹,即使千万里之外的人们也可看见,足可引起他们的仰视!诗的开头写得极其大气,无怪乎王夫之赞叹道:“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这种自然美景的描写让人想起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起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想起朱棣的“日照龙鳞万点金”,想起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里铺展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欲建功立业者的胸襟和豪肠。有人说曹丕的这几句诗中有帝王的气象,我觉得极有道理。这里应该有诗人对绚烂人生的憧憬,对辉煌生命的向往。诗人的愿望像红霞一样灼热和绚烂,诗人希望生命像长虹一样俯瞰大地,君临人间。

二、这里有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美好的景物激励人去奋斗,又让人意识到岁月带来的危机。

崇高的愿望像巍巍高山,巍然挺立,但生命的时光像流水总不停潺潺,落叶纷飞,不知不觉人生已晚,就像古诗里说的那样“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卑微的生命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总是那么不堪一击,所以多少人悲叹壮志难酬,多少人感伤髀肉复生。“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是写实,写流水的绵长和落叶的翩翩;更是写虚,写岁月无情的流逝。“谷水潺潺”,流动着生命的喜悦,发之于声;“木落翩翩”舞蹈着美丽的零落,表现在形。木叶以舞者的姿态辞世,给大自然平添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这两句多像杜甫《登高》中的那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些理想的高山总是被韶光的流水腐蚀着,甚至那高山的根基被淘空,最后理想和生命都轰然倒塌,一地遗憾。

曹丕用诗人的敏感感悟自然,用深刻的生命眼光审视万物,把大自然的永恒深沉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微浅并置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启迪着读者的灵魂,召唤着读者的灵魂。诗人是在用灵魂启迪灵魂,用生命唤醒生命。

面对流动的生命,面对美丽的飘零,诗人肯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就像屈原《离骚》中写的那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所以要赶快行动起来,用坚强的执行力和辉煌的业绩撑起理想的高山,撑起生命的骨骼!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我常常把“孤禽”理解为云间的鸿鹄,理解为欲展翅九天的大鹏。到这里,诗人的感情转向悲哀,那失群的孤禽也许就是理想暂时没有实现的志士的象征吧?本诗前面写的是壮丽景观,这里突然出现“孤禽失群,悲鸣云间”的哀景,好像与前文很不协调,其实前面四句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这里是以哀景衬哀情。接着诗人写道“月盈则冲,华不再繁”,以“月轮长转,花落不再”哀叹生命的流逝。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功业难建,华年暗逝,这也许是孤禽悲鸣云间的原因吧!

在汉末魏晋那样的乱世,哀叹生命无常是文学作品的母题,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等,但是像曹丕这样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建功立业的感情更加强烈,在一些诗作中成为主旋律,暂时冲淡了生命短暂的哀伤,他们彰显生命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在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也更加强烈。

三、这里有诗人的终极情怀

诗的最后,诗人咏叹道:“古来有之,嗟我何言。”好像又归于悲伤和沉默,但我觉得前面昂扬的基调已经确定,即使是那些“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无奈悲伤也无法掩盖。

古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这对曹丕影响极大。他要建功立业,要寄情翰墨。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要用前者增加自己生命的密度,用后者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他要挖掘生命的深度,他要擦拭生命的亮度!

诗人一眼看透古今,看到生命的最后,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终极情怀:生命必定有终结,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呈现出最绚烂的光辉,这样生也精彩,死亦无憾。

生命就像深邃夜空的烟火,明知道绽放后是永恒的寂寞,也要努力地绽放!生命的寂寞,是绽放的结果,是诉说的结果,是繁华的结果,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曾经绚烂过,那就毫不犹豫地拥抱着恒久的黑暗,接受这铁定的因果。

上一篇:英语中主谓一致的原则 下一篇:藏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