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时间:2022-02-26 12:25:56

“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中两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的角度,选取成语为研究对象,分析语言中以隐喻或转喻为认知手段的“以身喻物”成语的生成机制及其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异同。

关键词:语 以身喻物 成语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以身喻物”成语即在成语中含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这些成语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体,或者结合其他词语共同为喻体,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形成引申意义,以表达其他事物或抽象概念。隐喻是指由人体部位或器官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类比,形成相应的引申义,其相似性类比方式基本有3种:空间位置相似性类比,功能作用相似性类比,形貌形状相似性类比。转喻是指以人体部位或器官借指与其相关联的事物或概念。转喻实现的3种方式有:以部分代整体,以整体带部分,以突显特征代抽象事物。

二、由隐喻形成的“以身喻物”成语

隐喻实现的方式有3种:空间隐喻、功能作用隐喻、形貌形状隐喻。

(一)空间隐喻

人体部位或器官通过空间方位隐喻,形成表示某种意义的“以身喻物”成语。

汉语“以身喻物”成语中,人体部位或器官通过在整个人体中的空间方位来隐喻事物的概念和意义。如成语“百尺竿头、源头活水、独占鳌头、从头到尾”中的“头”,以其位于人体的顶端位置,将其位置特征映射到其他事物上,隐喻其他事物的顶端、河流等的上游、事情的起始、第一等意义。人体部位或器官词与某些动词搭配,通过空间的移动行为来隐喻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体验。例如,成语“垂头丧气、蔫头耷脑”表示“沮丧、失落”的心理状态。

维吾尔语通过空间方位隐喻形成的“以身喻物”成语,通常是以在人体部位或器官词后加“-da,-qa, -din”这些表示空间位置和距离的格为标记的成语。如维吾尔语成语“bi?ida ji?aq ?aqmaq”(在头上砸核桃),砸核桃通常在地上,通过方位联想转移到头上,在头上砸核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隐喻“欺负”;“ba?q kun ?u?m?k”(天落到头上),天塌了表示祸事,祸事降到某人头上,表示“大难临头”。维吾尔语中也有将某些人体部位的词语与某些动词搭配的现象,通过空间的移动行为来隐喻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体验。如成语“bi?i kuk? j?tim?k”(头顶到天上),头抬得高高的状态,是人傲慢的行为状态,因此该成语表示“扬眉吐气”的心理体验。

(二)功能作用隐喻

每个人体部位或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人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其功能、作用和地位特征投射到其他领域,可以隐喻某种抽象的意义或行为。

“头”是人类思维的居所,汉语含“头”的成语将“头”的思维功能特征投射到人的社会性领域上,可以隐喻“思考、智慧”,如成语“头脑冬烘、绞尽脑汁”等。含“眼”的成语可以通过“眼”的视觉功能“看”隐喻“视力”,进而引申出“见识、能力、关注度”等意义,如成语“眼高手低、手眼通天”表示能力;“目光如炬、目光远大”表示见识长远。

在维吾尔语“以身喻物”的成语中,也是通过这些人体部位或器官词在人体中的功能地位来隐喻其他事物或抽象意义的。维吾尔语中含“ba?”的成语,根据“ba?”的思维功能隐喻“智慧、想法”,如成语“pi?qan ba?”(头脑成熟),用“ba?”所具有的思维功能喻指智慧,智慧很成熟,表示“有经验、有智慧”。维吾尔语中含“qol”的成语是通过“qol”的劳动来隐喻人的经济来源的,因此通过“手”的长短与做事的效果来隐喻经济状况,如成语“qoli qisiqa”(手短),隐喻手头拮据,“qoli uzun”(手长),则隐喻经济宽裕。

(三)形貌性状隐喻

人体部位或器官的形状、大小、颜色、形貌、性状等,可以隐喻其他事物或人本身的体貌、状态或某种行为。

汉语“以身喻物”成语中,通过“头、眼、口”的外在形貌来隐喻人的相貌,如成语“螓首蛾眉、碧眼紫鬓、朱口皓齿”表示人的相貌漂亮端正、英俊好看。有些汉语成语中,人体部位或器官词与其他动物词结合,共同隐喻人的体貌,如“燕颔虎头”表示人威武的样子;“|目虎吻、豹头环眼”表示人凶狠的样子。

在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中,以人体部位或器官词的形貌性状可以隐喻人的相貌、性格特征某种状态和心理体验,如成语“qa?-k?z ?aida”(眉毛、眼睛各在其位),眉毛是眉毛,眼睛是眼睛,表示“眉清目秀”之义;“yo?n ba?lq qlmaq”(头变大),表示“一意孤行,莽撞”的性格;“k?zi qizarmq”(眼睛变红),表示嫉妒的心理。

三、由转喻形成的“以身喻物”成语

(一)以部分代整体

人体的各个部分或器官,都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某些人体部位或器官可以指代“人”本身。汉语“以身喻物”成语中,“头、眼、口、手、心”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它们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可以指代“人”,如成语“万头攒动、有目共睹、拖家带口、斫轮老手、心肝宝贝”中,“头、目、口、手、心”都指代“人”,分别表示人多、大家、人口、有经验的人、重要的人等意思。

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中,“qol,ba?”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可以指代“人”,如成语“malin? bi?i tik?”(羊群的头目是公羊)中的“ba?”,表示“首领、头目”之义;“?giri qol”(弯曲的手),指代小偷。

(二)以整体代部分

某一人体部位或器官的构成往往是复杂的,有时直接用这一人体部位或器官去专指其组成成分。

汉语“以身喻物”成语中,以“头”通过整体代部分的映射方式转喻“头发、发式”,如成语“白头到老、白首不渝”等成语中的“头、首”指代“头发”,“头角峥嵘、崭露头角”中的“头角”指古代儿童的发式,在此基础上,又通过部分代整体来喻指有才华的年轻人。

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中,“qol,ba?”都可以通过整体代部分的转喻形式构成相关成语,如成语“bi?i ba?l?lq”(头发扎起来的)中的“ba?”指代“头发”,表示已订婚;成语“b?? qol bird?k ?ms”(五个手指不一般齐)“b?? qold?k bilim?k”(了如指掌),其中的“qol”均转指“手指”。

(三)以突显特征代抽象事物

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着某些突显的特征:所处位置、形貌、功能上的突显特征,这些突显的特征可以指代相关事物的抽象意义或行为。

以“口”为喻的成语为例,通过“口”能发声说话的突显功能,来转指说话或说出的话。如成语“出口成章、赤口烧成”中的“口”表示说出的话、谗言,“交口陈赞、口若悬河”等成语中的“口”均表示说话的行为。

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中,“qol”也可以通过其从事劳动的这一突出特征来指代某种行为动作,如成语“?giri qol”(手弯曲),手在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会呈现弯曲的状态,以此来表示手脚不干净、偷窃行为。

四、“以身喻物”成语异同比较分析

(一)“以身喻物”成语相同点

“以身喻物”成语在认知生成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体,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认知其他事物或抽象概念;其转喻和隐喻的意义有很大的一致性;“以身喻物”成语中都包含人体词与人体词结合、颜色词与人体词结合、数量词与人体词结合、动物词与人体词结合共同表达某种抽象意义的成语。如汉语成语“手足情深、一板三眼”等,维吾尔语成语“??iz burun yalxmq”(嘴舔鼻子),以日常生活中嘴与鼻子的密切关系喻指狼狈为奸、互相勾结。

(二)“以身喻物”成语的不同点

1.“以身喻物”成语,在通过转喻和隐喻途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汉语“以身喻物”成语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对人体部位或器官不同的经验感受,通过相关性或相似性联想,对认知对象进行主观评价。如汉语成语“心甜意洽”隐喻爱情甜蜜,这个成语是通过“甜”这个感受与心理情感“喜欢”建立起相似性联想,从而认为爱情是一种甜蜜的感情。而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的形成,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表达对概念的本质认识。如同样是表达爱情的成语“k??l barm?k”,字面意思是“把心给别人”,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把心给别人就是把感情给他,通过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完成对该成语的理解。

2.“以身喻物”成语也存在着喻体缺失或喻体不对应的现象。汉语成语中用这个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体,而维吾尔语中会选择其他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如汉语成语“心不在焉”以“心”为喻体,而维吾尔语成语“k?zi talda qlmq”则以“k?z”为喻体表达相同的意义。

3.“以身喻物”成语中,其转喻和隐喻所取对象的意义也存在着差异。同是表示“有经验、老道”之义,汉语成语取“手”劳动的工具性特征来隐喻有经验,而维吾尔语则取“ba?”的思想功能来隐喻此意义。

五、结语

“以身喻物”成语在认知生成机制上表现出同大于异的特点,这是由人们对身体经验的共同认知决定的。但由于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等,使得“以身喻物”成语在认知形成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是“喀什师范学院特色优势专业――维吾尔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KSZG12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12.

[2]李燕萍.维吾尔语人体词的隐喻特征和文化意蕴[J].语言与翻

译,2006.

[3]钟雪君.维吾尔语人体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9.

[4]彭凤.从词汇多角度分析思维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玉斯英・玉素甫 新疆喀什 喀什大学中国语学院 844008)

上一篇:论复句概念域的认识观及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 下一篇:浅析斯坦纳笔下的语言本质与可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