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游背后的生态之忧

时间:2022-02-26 03:15:06

三沙游背后的生态之忧

三沙旅游有其特定的政治因素,象征意义更大,但作为旅游开发一定要稳妥一点,不能操之过急牺牲了当地宝贵的生态环境。

5月1日,首批搭乘海南“椰香公主号”游轮进行“三沙游”的约240名游客返回海口,结束了这趟备受关注的旅行。归来的游客感慨“三沙归来不看海”,更是称其为“中国的马尔代夫”,掀起了一股三沙旅游的热潮。随着首航的成功,这条航线有望常态运营,每个月有1-2次发团,下一次航行定于5月12日,小小的海岛能否承受旅游的热潮?

去三沙看什么?

2012年7月24日,中国最年轻的“市”——三沙市人民政府在西沙群岛永兴岛正式挂牌。此后,海南省制定《三沙旅游开发管理规定》,让三沙从地图上的抽象符号变得可触可感。旅游业内人士评价,此后,中国的“天涯海角”从三亚向南延伸。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银光,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西沙,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一首经典老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曾唤起无数人对西沙的向往,此次三沙游首航开放了西沙群岛的两个岛屿——全富岛、鸭公岛,240位游客成为首批登陆西沙的幸运儿,感受了谜一般的南中国海。

4月28日下午1点,“椰香公主号”从海口出发,经过约19个小时的航行,经过文昌木兰角、七洲列岛、北礁后,于4月29日上午10点左右抵达了西沙的一个岛屿——全富岛。这个小岛无人居住,面积0.02平方公里,游客们换乘小型玻璃艇登岛游玩。全富岛周围都是漂亮的珊瑚和鱼群,游客可下海游泳,浮潜,捉螃蟹、海参……尽情享受日光浴。回到游轮午餐过后,就到了另一个小岛鸭公岛上。这个小岛只有0.01平方公里,岛上常年居住着四十几位渔民。游客可拜访渔民,购买海货,游泳浮潜,逗留两三个小时后,便踏上了归程。再经过19个小时,返回海口。

这次首航的一个亮点是,特别注重对环保的要求,整个旅行基本是在游轮上度过,即便是登岛也需要返回游轮用餐。而在上岛游玩时,要求不带走岛上一粒沙,不留下身上一粒土,并将产生的垃圾带离海岛。游客还被要求尽量自备洗漱用品,尽量不使用指甲油、染发剂等化学日用品。

“我觉得三沙这次的首旅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不仅限定了人数和时间,还严格规范了适宜的旅行方式和行程安排,给以后的航行安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游长江也向记者表示,“这一次的首航是很好的试验,因为原来没有,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先做详尽规划,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然后做合理性的旅游开发实践。”

虽然在整个首航之旅中,环保意识都被灌输其中,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破坏。在有渔民生活的鸭公岛,由于岛上条件艰苦,设施也不完善,小岛上可以看到有生活垃圾,小岛周围的海底也可以看到珊瑚大片死掉。不少人担心,随着运营模式的不断成熟,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三沙各岛屿,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生态压力。游长江说,“就连陆地地区旅游的开放也会对生态产生显著影响,更不消说有着独立脆弱生态系统的小海岛了,所以说三沙旅游对当地的生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美丽背后是脆弱的生态

三沙的美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和纯净。这一次开放旅游的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0千米处,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沙洲,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

西沙群岛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主要由珊瑚礁组成,这些礁盘露出水面的面积只有1%左右,大量的珊瑚礁在水深1至3米的海水里。一丛丛、一簇簇的珊瑚像盛开的鲜花,覆盖着整个海底:有的金黄、有的雪白、有的鲜红,围着这些珊瑚的是多不胜数的五光十色的鱼儿,据了解,这里生长着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达400余种。

但是近几年,西沙群岛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执行副站长陈偿告诉记者,虽然远离大陆,三沙市的珊瑚礁退化急剧,活的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已经从2005年的65%下降到2009年的7.9%,而死珊瑚覆盖率则从2005年的41.7%增加到2009年的72.9%。

游长江10几年前曾在西沙群岛做过大量调研,他不无忧心地说,“10年前珊瑚的覆盖率还有70%,现在只有2%—3%了。最近10年西沙地区的生态破坏尤为明显,海底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一方面有自然的因素,是全球都会面临的问题,例如海水变暖等系列问题对海底生态链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人为生产生活的破坏,比如过度捕捞等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在本身就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如果遇上不恰当的、粗放的旅游开放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在对西沙群岛长期调研的基础上,游长江准备对其提出“环境零容量”的概念,即环境对人类的容忍已经到了一定极限,以期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保护海岛的生态平衡。

但陈偿指出,目前开放的三沙旅游强度应还不至于直接影响西沙海域珊瑚礁的总体状况,但是需要提出的是旅游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到首位,要求制定尽可能详细的游客行为规范手册,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格监督这些细则得到落实。

陈偿建议,将岛礁按照珊瑚礁状况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其中重点岛礁按照海洋国家公园来建设和规划,不但保护珊瑚礁本身,还要保护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生物等,次级保护区作为缓冲区域,可以从事十分有限的对珊瑚礁无直接影响的开发,而非保护区的海域可以在限制条件下开发旅游。还可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人工恢复,通过移养增殖技术主动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三沙旅游开发不宜操之过急

一些人建议,三沙市如果推旅游线路的话,要像泰国的普吉岛、韩国的济州岛、马尔代夫等海岛一样,打造纯度假休闲旅游特色。对此,游长江表示,国外有许多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比如马尔代夫就做得很好,因为旅游反而使得生态保护得到重视与推进。但是绝没有照搬的模式,三沙的岛屿面积都非常小,环境容量极低,抗干扰能力很弱,在旅游开发时要尤为谨慎。

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海岛的开发、建设不得超出海岛的环境容量。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岛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国家海洋局还明确今年将启动《海岛保护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全面开展全国2810个海岛资源的综合调查,并择机开展三沙其他海岛的调查工作。

王衍用强调,详尽的调研和环境影响评估非常重要,一个海岛的旅游资源到底适不适宜开发,怎样开发,运营之后的接待能力是多少,用什么样的方式接待,如何对旅行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等等都要在其中体现出来。除此,后期的监督也不能缺少,对于私闯岛屿、随意过度捕捞等违规行为要有相应的监管处罚力度。

旅游和开发的确是一对矛盾,但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偿指出,规划旅游项目时,一定要首先考虑生态影响,严格制定与落实相关规定,限定游客活动范围与方式,加强旅游中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污水处理、卫生间设置、餐饮垃圾处理等,此外,还要严格限制购物,因为三沙游客的购物主要是当地特有的渔业资源,如鱼干、珍稀贝类等等,如不禁止,极有可能导致当地渔民滥捕和偷猎珍稀或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这也是当前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沙旅游有其特定的政治因素,象征意义更大,但作为旅游开发一定要稳妥一点,不能操之过急牺牲了当地宝贵的生态环境。 ”王衍用再次向记者强调。

对于老百姓而言,谜一样的南中国海,不管未来会不会被大规模开发,都是这片净土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我们在惊叹于三沙的美丽之时,也别忘了,如果有机会亲历这一切的话,要保护这种美好。

据负责运营此次西沙航线的海南康泰国际旅行社透露,首发团中,北京游客报名人数最多,有20多人,其次是湖南和浙江。下一次发团时间预计在5月12日,首发团没有排上的游客将自动转到下一班。此次西沙首航的费用旅行社实行全国统一价,面向普通游客开放的只有二等舱和三等舱。据了解,二航分配给北京的名额仅有6个,费用为5650元/人—9050元/人(地接费)+北京往返海口机票(需自理)。

上一篇: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费用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