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本源研究

时间:2022-02-25 11:30:08

情感教育本源研究

摘 要: 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在对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就情感说情感,就教育说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情感教育多是情感加教育的研究,从情感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来研究的比较少,这样的结果就是情感教育中复杂的体验过程被忽略了,本文力求寻根溯源,研究体验这一情感教育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 情感;情感教育;体验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 程媛(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育硕士,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一、情感研究

说到情感,“情”字引人关注。中文的“情"从心从青,“青"又从生从丹,表明的是从心所出的必然之物。“情”的异体字,从口从青。“情"字在1947年出版的《辞海》中解释为“齐盈切,音晴,庚韵。"“心理上之动作发于自然也"。“情"字在《中文大辞典》中被列举出十几种字义,“性也,志也,利欲也,实也,理也……。"西方文字中,指谓“情"的词也很多,以英文为例:emotion, passion, affection……,就是近代使用的词。现代心理学家们把emotion通译为“情绪",其拉丁文词源emorere,意思指的是“人被激起变得活跃(相当于清浊乱于波荡)和受驱使(相当于“情,利欲也")的状态”把情绪与动机的关系混在了一起,而此类情况在古希腊文和德文的词汇中也可以看到。只有到了近、现代时期的学者们才真正对情感本质做出准确描述,并对描述情感的词汇作出清晰地界定。

“情感(feeling)"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它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解释“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解释“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情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的表现是伴随着个人的立场、观点和社会经历为转移的。"《实用百科全书》,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解释“情感”是“人对于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从中我们认同的是,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由此分析,在“情感”的概念解释中,也多次提到“体验”这一词语,在《德育辞典》、《教师百科词典》中解释情感的部分也都明确指出,“体验”是情感的本质。这也说明,虽然“体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中,但是以前人们在研究情感时对情感中包含的“体验"因素研究的并不多,只是单纯的强调情感的培养目的,忽略了体验是情感的主要特征,情感离不开体验,情感需要体验,体验是情感的本源,并且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规范、升华、完善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远离低级境界,趋于高级境界,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

《大辞典》中注释,“感情是心有所感而流露出来的情绪。"“感情"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感情在心理学上是情绪和情感的通称,但有人认为感情即情感。"《词源》中关于“感情"的解释与《大辞典》中的注释相仿,即“感情:情感,有所触动而起的心理状态。"由此我们认为 “情感”也称“感情”,“情感”与“感情”两个词可以通用。

一般情况下,情绪和情感经常混用,西方心理学界对情绪和情感未作严格区分,他们认为:情绪包含着情绪表现(表情)和情绪体验(情感)。前苏联及我国心理学界对情绪和情感作过严格区分,认为情绪分为心境、应激和激情;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美感等。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有三个方面:首先,从所联系的心理层次看,情绪的心理层次低一些,是先天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属于高级心理现象。其次,从所具有的品性看,情绪一般不稳定,具有较大波动性;情感则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最后,情绪与情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进而发展成为情绪的深层核心,它通过情绪得以实现。情绪包含着情感,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新的情绪蓄积又促成情感的衍变,二者互相制约、发展。由于我比较认同西方心理学界对情绪和情感未作严格区分的观点,也不否认情感两极性的特点,所以我在本文中谈到的“情感”,是指宽泛意义上的情感,它不但包括在前苏联及我国心理学界严格意义上区分的情感的内涵,也包括情绪的内涵。可以说情感(即感情)、情绪,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情感”研究范畴,这在理论上也是可以成立的。

二、情感教育本源研究

从上文我们对情感教育的概括总结中推知,“体验”是情感教育中的关键性词语,去除情感教育阐述中的枝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情感教育的本质就是体验。心理学家狄尔泰认为,情感体验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情感体验"特指“生命体验",是“通过反复亲历才能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是有限的生命对生活的反思",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等等。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斯也认为,情感体验是指人们所感觉到的体验世界,他又进一步阐述为,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对象体验欢喜与憎恶,在这个对象消失后,苦与乐的感觉会成为一个价值保留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中。由于情感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知觉或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成分,具有复杂性,所以,具体的内在情感体验每次引起的原因不同,引起的情感类别和强度不同,其所产生的特定的情感色调会有变化。这种特点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以激发学生对积极健康行为产生正体验的方法,以及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依据。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就经常使用“涵泳"、“吟诵"、“品味"、“体味"、“妙悟"、“入神"等词语,这些词语中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情感“体验”的因素。鲁迅早年在谈教育时,特别说到过这样的例子: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志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就是体验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去获得的。就如同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水形成冰的道理,他仍不知冰为何物。而你拿出一块冰,“直示之"并“使之触之",“则冰之为物,昭然在前",“示之"、“触之",这也就是情感体验。我们可以设想:没有情感体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会流传千古,因为作者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关注了人类普遍的心态:人生无常;如果没有情感体验,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不会和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道出了历来文人士子心声:怀才不遇;如果没有情感体验,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会被后世伤感的人反复咏唱。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不是强加给人的令人反感抵触的说服教育,而是引导、培养、熏陶学生不由自主地情感生发的体验过程,是轻松和谐的享受快乐的人性化的体验,是对生命本源崇敬过程,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过程、是对丑恶事物的否定过程、是对坚强的向往过程、是对迷惘的探究过程等等。

我国现存的认知教育模式的弊端明显地表现为:偏重知识、忽视情感,这不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上一遇到挫折,便觉得现实与理想距离太远,从而产生对社会、人群疏远的想法,不但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对现实感到不满。结果消极、颓废、心灰意懒……,导致出现种种社会问题,这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爱因斯坦指出“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知识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情感的损害。"“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李吉林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只注重认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实际上,情感教育并非是与“认知教育”截然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对“认知教育”忽视人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种补救;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特殊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指的是把情感体验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情感教育的力量,把认知领域与情感体验两大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注重对人的发展,强调注重对生命的关怀,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获得学习的深刻体验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随着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它使人们的情感受到冲击,时展的需要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产生。“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个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理想、判断、情感和想像等方面的自由。”可见,当今社会对人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则有助于这一要求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杨公平.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语文教学之友,2004,1.

〔3〕王乾坤.文学的承诺.三联书店,2005,5.

〔4〕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成人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原因及建议 下一篇:开放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