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2-25 05:43:11

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 要: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在江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生态旅游的现状及有利条件,分析了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江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战略构想,并就江西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认为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把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永久保护自然景观、改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1]。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生态旅游这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将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环保教育、文化体验和区域发展密切结合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

1 自然概括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3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5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前列。

2 有利条件

2.1 地理区位明显

江西处于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上,京九铁路、105国道连通南北,皖赣、浙赣线,建设中的杭南长、京福高铁横贯东西。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600~700km之内,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具有极佳的地理区位。

2.2 景观资源条件

江西拥有4处世界遗产,2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6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其中部级森林公园44个),8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汇聚了江西5大河流的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3.1%。江西现有高等植物5100多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17%,其中60多种属江西特有;珍稀植物也较多,《中国珍稀植物红皮书》列出的354种珍稀植物中,江西有6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陆生)8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陆生)123种[2]。良好的生物景观资源为江西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深厚的资源保障。

2.3 发展环境优越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旅游非常重视与支持。“十五”期间就确立了江西在21世纪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提出着力理顺主要景区的管理体制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措施[3]。江西省适时的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环鄱阳湖旅游圈”、“环鄱阳湖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制约因素

3.1 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使得自然景观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资源规划过程中,未能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给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留下隐患。

3.2 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加强

江西森林资源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但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针阔林分布有待很大的改善。目前,针叶林林分主要以杉、松2大类为主,阔叶林在全省森林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中幼龄林林分比例较大,年递增速度较缓。

3.3 其他制约因素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设施设备缺乏等已成为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旅游投融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民间投资非常少,利用外资刚刚起步,且项目较为单一。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

4 对策

4.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4]。

4.2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完善林相结构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资源是自然生态景观的主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同时,大面积杉木、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生态效益较差。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4.3 培养和引进人才

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为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4.4 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生态旅游建设的突出位置。应用3S等新技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开展景点建设,开发高科技观光农业产品,增强湖滩草洲观赏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重视信息网络建设,将江西生态旅游推向世人的视野。

生态旅游不仅仅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是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 桂慕文,毛小林,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 2005 (03):7-1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 侯晓丽,贾若祥.“3S”技术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J]. 软科学, 2005, 19 (3): 67-70.

[4] 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1):89-93.

[5] 黄海玉,魏敏.厦门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价值补偿研究[J].生态经济,2006(10):179-181,277.

作者简介:张衍传(1983-),男,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研究。

上一篇:竹子栽培管理技术 下一篇:做好粮油检验工作保障粮食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