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事

时间:2022-02-25 04:45:53

12岁,初学蜡染;

16岁,掌握一整套蜡染技艺;

19岁,前往香港点蜡献艺;

21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蜡染文化;

……

48岁,创办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她,就是丹寨县苗族蜡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芳。

30多年来,她对蜡染事业始终如一地艰辛付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从未退缩。正是这份执着,令她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苗乡蜡染佼佼者

10月14日中午,见到杨芳时,她正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洗菜,一边将电话夹在肩上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公司的各项工作。她身后的墙上贴着两张奖状,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她参加扬武乡“双学双比”蜡染比赛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而得来的。

丹寨的苗族世代有制作蜡染布艺的传统,苗族妇女在包好浆的画布上用铜片作画,然后制成漂亮的工艺品。在长年的勾画创作中,面对一块白布,创作者必须对即将勾勒的图案了然于胸,无论是动物花草的构图,还是民族图腾的组合,每人都有截然不同的构思和风格,所有作品绝无复制,这就是苗族蜡染精奇独特之处。

由于家境贫寒,12岁那年杨芳辍学跟着长辈学习蜡染,学习的过程不但辛苦,而且枯燥,她的手总是被植物熬制的染料泡成黑色,绘图时一不小心就被滚烫的蜡烫到,但她从未懈怠过。

“祖祖辈辈学习蜡染都需要勤学苦练,想学好一门技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然决定去学,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杨芳说。

15岁那年,她以一套亲手制作的盛装远近闻名,成为苗族妇女学习的标杆。学习到第4年,她掌握了一整套蜡染技术。

至今,她仍然记得父亲说过的话:“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整套蜡染技术的人并不多,能画得好的就更不多了。”父亲的肯定让她日后更加专心于蜡染,杨芳淡笑着说:“对我来说,那是一股催促我不断前进的力量。”

1986年,杨芳19岁。

贵州省文联到村里组织蜡染比赛,凭借娴熟的蜡画技艺,杨芳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前往香港三联书店点蜡献艺。

杨芳从未走出过丹寨县,去香港对她来说是一件从未想过的事,她既期待又焦虑,“那时候没到过大都市,有些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的技艺会不会在香港受到肯定,挺担心的。”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那段焦虑时光,杨芳眼带笑意。

到了香港,杨芳静下心来,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海内外艺术家的赞誉。

非遗文化传播者

从香港回来后,杨芳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蜡染的创作中去。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她的技艺更加精湛,越来越多的蜡染爱好者慕名而来向她取经,一时间她成了村里炙手可热的“蜡染大师”。

1988年,杨芳被省文化厅推荐前往美国展示苗族蜡染。

从未出过国门的杨芳忽然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

辗转难眠的夜晚,杨芳便起来练习蜡染,常常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到了美国,杨芳正常发挥了自己的蜡染水准,在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展示中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来美国之前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自己的东西不会被认可,毕竟当时前来美国参展的国家挺多。但出乎意料,外国人对蜡染很感兴趣。”杨芳说。

从美国回来后,杨芳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受,回来后我重新用一种眼光来看待蜡染,忽然间明白了许多,觉得它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我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今年9月26日,“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拉开序幕,杨芳与苗绣、银饰、木雕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同前往墨西哥国立多元文化博物馆传播蜡染文化。

多次的出经历让杨芳格外从容,她带去20把蜡刀,200张包好浆的画布,在博物馆内认真作画。吸引了很多墨西哥观众围观,观众甚至自发排起长队请杨芳教他们点蜡。半天时间,200张画笔全部用完,而排队的墨西哥群众依旧很多,很多人甚至跑来找杨芳要联系方式,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找她拜师学艺。

“看到那么多外国人喜欢我们的

文化,我很自豪,我以后还会继续出国交流,把蜡染文化传播出去。”杨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她先后去了印度、俄罗斯、韩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传播蜡染文化。她已然把传播蜡染文化当做己任,两个儿子在她的严格教导下,已对蜡染技术谙熟于心。

不仅如此,她还在扬武民族中学特长班、蜡染文化培训班任教,培训苗族妇女和学生2000多人次,通过杨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蜡染。

村寨致富带头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蜡染是苗族妇女自制自赏自用品,随着国内外对蜡染需求的不断增加,见识面广,经济意识较强的杨芳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号召蜡染能手,于2004年创办了“丹寨县扬武乡蜡染专业合作社”,并从大山深处移民到扬武乡,用自己的房屋作为专业合作社使用,建立集培训、交流、展览和观光为一体的“蜡染民间艺术博物馆”。

此后,杨芳大量向村民收购蜡染原材料以及半成品,为当地村民搭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在杨芳的号召下制作画布并作画。收到村民制作的半成品,杨芳十分焦虑,村民没有市场意识,画作大多简单粗陋,杨芳委婉地告诉村民产品不合格,需要重做。这可惹恼了村民,一些人认为是杨芳故意刁难,纷纷找上门来讨说法。无论杨芳如何解释,他们都不能理解。无奈之下,杨芳咬牙买下了他们的所有产品。

“无奈有一些,但更多的是不忍心,这也是他们辛苦大半年的成果,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说起此事,杨芳毫无怨言。此后,为避免重蹈覆辙,杨芳挨家挨户指导村民如何制作蜡画,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2006年苗族蜡染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芳成了非遗传承人。

在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杨芳并不满足现状,为让更多苗族同胞增收致富,她致力于产业发展,逐步使蜡染技艺从自产自销向商业化转变。2014年9月,杨芳在产业规模上作进一步尝试,将合作社注册成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农闲时间从事蜡染加工,用订单收购。

“农闲时我都在给公司提供半成品,勤快时一年至少增收3000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50岁的罗云美是典型的苗族家庭妇女,除了务农没别的增收途径,自杨芳成立公司以来,她每年给公司提供蜡染产品,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如今,杨芳的公司年收入逾200万元,周边300余户村民在公司接订单,年均增收达到1000余元以上。“这只是起步,我还需要更努力才能让村民的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达到脱贫。”杨芳说。

对话杨芳

记 者:你去过不少国家,见识到很多国外的民族文化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杨 芳: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步比较早,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得比我们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记 者:作为苗族蜡染省级非遗传承人,你觉得苗族蜡染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杨 芳: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吸收多元文化,不断创新,走品种多样化发展道路。

上一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最美湖城 下一篇:让他清楚地感知20厘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