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守儿童悲剧”重演(等3则)

时间:2022-02-25 01:14:41

莫让“留守儿童悲剧”重演(等3则)

莫让“留守儿童

悲剧”重演

(湖北)舒汉才

今年暑假,14岁的少年冬冬(化名)从老家重庆来到东莞与父母团聚,打算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可某日下午,因写作业与父亲发生争执,冬冬跑到运河东城下桥段,负气跳进水中,不幸溺亡。(见《东莞日报》)一个年幼的生命在“一跃”之间戛然而止,令人痛惜!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关于留守儿童的悲剧屡屡见诸报端,还有的孩子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患上抑郁症,出现精神分裂。这些案例都折射出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健康。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报告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像冬冬这样的孩子出现人格缺陷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导致“亲情饥渴”。其次是学校教育不给力以及社会关注不够。为此笔者认为,要让留守儿童人格健康,需进行综合引导、教育。包括:父母要做好“亲情功课”,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信件以及回家与子女进行亲情交流等,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做好“德育功课”,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政府要做好“帮扶功课”: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并经常组织开展“手拉手”、城乡帮扶等活动。

顺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谛所在

(河南)湍水石

伴随早教市场的异军突起,和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切期盼,0—3岁,在孩子还包着尿片的时候,一些宝宝就被送去早教机构学习各种大脑开发和思维训练课程,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疯狂早教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见《西安日报》)

现代教育实验已经证明,适度的早期教育的确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当前早教市场上教材混乱、标准不一、虚假宣传等问题严重,一些无良机构披着所谓的早教理论的外衣,行敛财之实,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损失。对此,很多媒体早就揭露过,但尽管如此,很多家长还是飞蛾扑火般地将孩子送到早教培训班。早教市场的持续高温折射了家长的焦虑和功利,折射了整个社会渴望“成功”的浮躁与盲目。

事实上,顺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谛所在,任何违背孩子天性与成长规律的“早教”,都会给社会和孩子本人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我以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因势利导,多因材施教,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多让孩子在感受亲情关爱中快乐地学习,多让孩子在宽容、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中满足其好奇心与探索欲,要比花大把钱财去接受他人所谓的“早教”,来得更实惠、更实际、更科学、更人性一些。

由上海欲办“男子学校”想到的

(浙江)蓝雨

听说上海将办第一所男子学校,以此来解决“男孩危机”,挽救男生劣势。这听起来感觉蛮新鲜的,足以让我们对“男孩问题”多了一层思考。

在上海第八中学的“男生学校”申请方案中,对其中“基础课程、研究型课程到社团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这一条,个人觉得是有必要的,但是否非要通过成立男子学校来贯彻,我以为值得深思。男生早期在学业上呈现出“劣势”,并非完全因学校教育造成,涉及更多的,怕是其性别、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社会的诸多因素。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普通学校中重视“男生问题”,对一些课程、活动等加以调整和优化是否就足以呢?因为社会是男女共处的寻常形态,几年的学校生涯把男孩“圈养”在非常态之下,会不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

再说,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劣势,比如到了高年级,男孩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明显强于女孩,在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中也渐渐体现出其优势,那是否此时又要成立一个“女子学校”呢?

因此我认为,成立不成立“男子学校”不重要,关键是家庭、学校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多用点心即可。无论男子学校是否可行,至少它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在深入地思考孩子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设想的提出是有价值的。

上一篇:做教育要有点“传教士精神” 下一篇:教育的崇洋将毁中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