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有“决窍”

时间:2022-02-25 05:41:21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有“决窍”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体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把三者分割开,要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并贯穿于教学之中。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就要使学生形成“我要读”的良好朗读意识。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从如下措施着手:

1.加强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其实,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朗读比默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语言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3.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发挥范读的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机,为学生做好示范。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声调一点也不亚于教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笔者在贵阳学习时有幸听到全国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的一堂课,当时虞老师执教的是《丰碑》一课,他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读课文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都跟随着他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进入文章中所描写的情景。之后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魅力不容忽视。

三、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会读、会评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的。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师生互评。教师评价,它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具有导向作用,教师要中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启发学生思考。如: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先指名学生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评价,最后在总结中说:“刚才他读得真不错,没有加字、丢字,也没有重复的地方,更没有把句子读断。”学生听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教师的评价中慢慢就知道如何去读了。学生评价,是朗读的主体,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要使学生的评价不偏离课文,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师生互评,是师生交替互动、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过程。要注意搜集信息并进行整理、总结。师生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多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的艺术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下一篇:基于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初中语文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