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学习中的迁移

时间:2022-02-24 10:46:04

浅析数学学习中的迁移

【摘要】本文论证了数学学习中的迁移,即学习之间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正迁移;消积的影响――负迁移。数学要促进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关键词】浅析;数学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的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学习的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做学习的负迁移.例如,“数”的学习有利于“式”的学习,“方程”的学习有利于“不等式”的学习,都是指学习的正迁移。

在数学学习中,也会产生负迁移。例如,学习了解方程x2=4,解得x=±2,再学习不等式x2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迁移规律呢?

1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正迁移

例如,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会如何代入、如何消元的解题模式,学生对代入消元所蕴含的思想就得不到训练,对于为什么能得到代入,为什么能代入等感到十分茫然。

我们不妨按以下程序学习:

要解方程组x+y=20y=3x可以将这个方程组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变成如下的实验问题: “设甲,乙两数的和为20,甲数为乙数的3倍.求甲,乙两数”这是利用旧知识――列一元一次方程完全能够解决的。

解: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3x。由题意得x+3z=20①解得乙数x=5,甲数3x=15。

我们再思考:如果设乙数为x,甲数为y,则不难列出y=3x②x+y=20③

这个方程如何解呢?将它与一元一次方程①进行比较,很快发现,把②代人③消去,就成①由此,学生自然地产生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迁移。

2 揭示知识之间的异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学习中,应该注意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基本共同因素与不同因素,这是实现迁移的一条基本规律。

例如,初中学习绝对值和算术根时,有三组式子:

(1)|a|=a(a0)|a|=-a(aπ0)

(2)a2=a(a0)a2=-a(aπ0)

(3)(a)2=a(a0)

(1)和(2)式子改变了,形式完全不同,这时应揭示两者的共同本质特征:|a|和a2均表示非负数,并且a2=|a|;而在(2)和(3)中,式子相似,a2和(a)2在形上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不一样,这时应该注意两者的区别:a2a2是a2的算术平方根,a可为任意实数。(a)2是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a只能取非负数,如果不揭示这一区别,就会得出a2=a,从而产生负迁移。

3 提高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增进迁移效果

例如,下述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

设2x2-(4m+1)x+2m2-1=0为实系数方程,求解:(1)m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2)

设x1和x2是方程的两实根,当m为何值时,x11+x22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括水平。

水平一:把(1)看做是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的应用,把(2)看做是韦达定理的应用.

水平二:把(1)看做是关于m的方程,为了寻求新的等量关系,才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把(2)看作是函数的最值问题,为了求函数的最值,必须把它表示成单变量的函数关系式,这里有两个变量*-和%为了表示成单变量,必须考察x1,x2与m之间的关系,这就用到了韦达定理。

水平一仍然停留在感性概括阶段,停留在学生简单的应用阶段,就题解题,没有揭示(1)和(2)的实质.水平二则已提高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这时学生就能将这两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纳入到中学阶段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中:方程和函数,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方程和函数的观点.这些观点,来源于一般的数学知识,但又高于一般的数学知识,它更具有概括性.如果这些观点能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被固定下来,无疑可以达到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多种学习情境的迁移。

上一篇: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