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辨识药物不良反应

时间:2022-02-24 10:34:01

自我辨识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病作用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药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说明书,在服药后要密切观察是否会出现与自身疾病不一样的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何以鉴别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但是要正确判断这些反应是否与所用药物有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主要的症状,可供鉴别。

1.出现了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而且出现的时间与服药的时间有“因果”关系。

2.出现的反应与该药说明书中(或医生交代)的不良反应相符。当然,若不相符,也不能完全排除嫌疑,也许是新的、未被发现的不良反应。

3.用药后的反应不能用本身的疾病或其他影响因素来解释。

4.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后,反应减轻或消失。

5.再次服用同一类药物后,出现同样的反应。一般来说,对已怀疑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主张再次使用。但无意中再次用药可给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怎么办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的药物。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若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则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也不允许停药,则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使得用药既有效又安全,患者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行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应针对具体症状,选择有效药物,避免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如患病毒性感冒,不要随意滥用抗生素。

2.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因为药物的疗效和剂量并不成正比,用药过量都会产生毒害作用,且损害程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3.服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所有不良反应和禁忌证。使用对肝肾功能、造血系统、血糖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要向医生咨询或定期作化验检查。

4.牢记自己过敏药物的名称,不管是自购还是医生处方,都应该让药房或医生了解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和家族的特异性反应。

5.对自身疾病的用药禁忌证应有所了解,如患糖尿病不可用含糖的药物,尤其是输液中的用药;肝肾功能不好的就应慎用对肝肾功能有潜在损害的药物;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避免应用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6.在服用医生开的药时,如要加服自行购买的非处方药,应向医生咨询,以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和加重。

上一篇:是“湿疹”还是“性病” 下一篇:补钙不要吃进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