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大英博物馆当“导游”

时间:2022-02-24 10:21:10

我到大英博物馆当“导游”

我在英国出任国防武官几年间,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国内来访的军事代表团。无论专访团组,还是经停转机的团组,在伦敦期间,我们都尽可能安排一些参观活动。闻名世界的大英博物馆往往是必去之处。

大英博物馆规模宏大,据称,其全部藏品达1000万件,公开展出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为藏品多,经常轮换着展出。我由于经常陪团,去那里究竟多少次,已经难以说得准确。为了看仔细点,熟悉情况,给代表团作些必要的解说,我自己也曾几次花较多时间,专门去参观。但是,地方太大,总是不能把所有展厅看完,这也成为我的一大憾事。至于陪同代表团,因为他们在伦敦的时间十分有限,而且要参观的地方很多,大英博物馆毕竟是其中一处,不可能用较多时间,一般最多安排参观两个小时左右,那真确确实实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这短暂的宝贵时间里,我们当然要认真筛选,要让代表团一睹精华中的精华,使他们感到不虚此行。

按照我们的经验,最值得我们中国人参观的主要有四处:一是圆穹形大英图书阅览厅;二是古希腊、古罗马厅;三是古埃及厅;四是中国厅。实际上,即使在这精选的有限的几个展厅中,每个厅也有数量不等的展室,每个展室都有大量展品,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的,在精选中还要精选。大英博物馆里地形复杂,容易走失,负责陪同,必须瞻前顾后,眼睛睁得大大的。我们需要非常熟悉参观路线,要去某个展厅,必须直奔某个展厅,抄最近的路走,以节省时间。不仅如此,还要能讲解,能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有的展品很直观,一看就明白,有的就需要说明来龙去脉,讲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几年下来,我就差不多成为一个导游了。

先说圆穹形大英图书阅览厅。一进大英博物馆正门即南大门,穿过大堂,即可见到这宏大的近似天文馆模样的阅览厅。早先这阅览厅只是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1998年,由于馆舍拥挤,图书馆搬到新址,只剩下这阅览厅。这阅览厅可不简单:其直径42米,高达32米,书架绵延40公里,藏书130万册。中国人十分关心这阅览厅,为什么?因为当年马克思多年如一日地在这里读书。马克思是31岁那年来伦敦的,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已经较为发达,马克思专门来此作实地考察研究,他这一来,就住了34年,直到65岁那年逝世。马克思遗体就葬在伦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这也是我们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要去瞻仰之处,在伟大的革命导师墓前献上一束花,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

国人往往想知道马克思当年在阅览厅的哪个位置看书?过去我们有人说,马克思长期在同一座位看书,双脚不时蹭地,以至于水泥地都磨出明显的痕迹。按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马克思在G7行的位子,一是马克思并无固定的座位。至于地上有磨出的脚印,其实是一种夸张罢了。尽管如此,我们的代表团仍然兴致盎然,在G7行附近的标示马克思当年在这阅览厅里读书的牌子前不断拍照。

其次,是古希腊、古罗马厅。这两个厅规模最大。我认为最值得参观的有两处。一处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山墙浮雕群。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埃尔金大使从雅典掠夺运回英国。其宏大,其壮美,其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博物馆专门为它修建了最为宽敞、最为雅致的展馆。《命运三女神》是浮雕群的内容之一,它是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刻家菲狄亚斯的唯一传世杰作。希腊一直要求英国政府归还,但遭到拒绝。

第二处是公元前4世纪涅瑞伊德纪念殿,这也是希腊的杰出建筑。如果说帕特农神庙浮雕数量极其庞大,却有些残破之憾,而涅瑞伊德纪念殿,也是神殿,则是极其完整地复原陈列,它高达8.3米,独立占去一个大展厅!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能见到2400年前的一座如此美轮美奂、完好如初的神殿,真让人感慨万千、难以置信!如果有点时间,你还可以匆匆欣赏一下古罗马古希腊那些仪态妙丽的人体雕塑,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淘洗,这些艺术精典依然是那么令人迷醉,它们是永恒的!可与日月同辉!

再次,是古埃及厅。也是极为庞大,竟有7万多件陈列品!其中必看的也有两处。一是公元前2世纪的罗塞塔石碑。此碑是1799年在距亚历山大城48公里的罗塞塔被一个法国士兵发现的。这块外形不规则的黑色玄武石碑上,刻有三段文字,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草写体(日常口语)、希腊文字。其内容是歌颂托勒密五世登基,为当时的庆典而作。通过专家对相同内容而不同的文字相互对照,终于破译古埃及文字,使湮没已久的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这是何等了不起!此石是英军于1801年在埃及缴获的,次年运进大英博物馆的。每次代表团参观到此,经我们解说,大家无不啧啧称奇。二是木乃伊,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即使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也不能相比!

最后,也是我们最最感兴趣的,那就是中国馆。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件中国文物呢?这也是我们代表团很关心的。据了解,总共约有2.3万件。其中有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期玉刀、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铜镜、漆器、兵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六朝的金铜佛,隋代的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三彩、瓷器,元代的青花及釉里红,明清的金玉制品,各朝代字画、铜币、银器、丝绸,还有敦煌经卷,甚至从寺庙里剥下的大型壁画……真是无所不有,令人眼花缭乱。大英博物馆有时还举办专题展览,前几年就办了《中国玉器5000年》当我陪同中国代表团参观中国馆时,我的同胞总是心潮澎湃,唏嘘不已。

我陪团一般都是从南大门即正门进来,最后从北大门出,此乃我有意安排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出北门必经北大厅,而北大厅左右两侧摆放的竟是中国两件巨型青铜文物,大约都是清代的:一是大铜钟,上面刻着“风调雨顺”字样;另一是三足铜鼎,上面刻着“圣寿无疆”四字。不仅如此,走出北大门,你马上就发现,门两边竟是两座中国大石狮!如果说,大英博物馆是一篇精典妙文,那么,最后是由我们中国人收尾的,并且划上句号。

大英博物馆我去的次数够多了。但是每次陪同中国代表团到那里去,心灵仍然再一次受到触动,甚至是震憾。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庞大无比、价值连城的珍宝,当年是如何流落到大英帝国之手的?我想,几乎每一件珍宝后面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吧,那是血与泪的故事,刀与剑的故事,让世人永远思索的故事,我们的子子孙孙不允许再次重复的故事。

上一篇:战火中的绝唱 下一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