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菌痢

时间:2022-02-24 04:08:24

1症状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中毒型菌痢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临床上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休克、昏迷。也可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致全身皮肤和各脏器出血儿死亡,预后较差。

2流行病学

资料表明,2-7岁儿童发病最多,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1岁以内的年龄组最少发病。在青壮年及儿童中,无性别差异,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多。以上现象,原因不十分清楚,但菌痢的发病,肯定与免疫力降低有关,尤其是肠道的局部免疫力起主要作用。菌痢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中抗体的高低并不一致,而与肠道免疫球蛋白A水平有关。免疫球蛋白A粘附于肠壁形成保护膜,可与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包被抗体,使细菌不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者、慢性病患者及肠功能紊乱者,其肠道免疫球蛋白A水平均低下,不仅容易发病,且比较容易形成慢性菌痢。所以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两人吃同一份污染食物,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病因:1)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3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中毒型菌痢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3.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临床上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突然发病,开始即为高热,体温迅速上升到40℃以上(少数体温可不升),意识障碍,紧接着出现抽风。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皮肤出现青紫色花纹,心率增快,心音弱,血压下降。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休克、昏迷。晚期可出现呕吐,吐出物为咖啡色,这是由于胃粘膜出血所致。也可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致全身皮肤和各脏器出血。

3.2脑型(脑水肿型、呼吸衰竭型):以脑水肿、脑疝、中枢神经呼吸衰竭为特征。除高热、抽风外,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典型者呕吐呈喷射状。随之出现意识障碍,早期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晚期昏迷。病人肌张力增高,肢体发硬,双上肢内旋,下肢内收,双中下垂。如出现脑疝,疝侧瞳孔散大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抢救病人很快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即呼吸深浅、快慢不匀,可出现双吸气、叹息样呼吸等表现,最后呼吸变慢或突然停止而导致死亡。

3.3混合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上述两型的表现,病情更加严重。

中毒型菌痢早期多无大便,以后可出现水样便,粪便中多夹有粘液和血丝,随着病情进展,也可出现典型的脓血便。病情一般于发病后1-2天内恶化,很少持续3天以上,或是经过抢救而转危为安,或是死亡。

4治疗

4.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

4.2控制高热与惊厥

(1)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 (2)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

4.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

(1)扩充有效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强心治疗; (4)解除血管痉挛; (5)维持酸碱平衡; (6)应用糖皮质激素。

4.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1)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的应用,既改善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2)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3)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静滴,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 (4)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

4.5中药:生脉散或枳实注射液,静脉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797》

上一篇: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探讨 下一篇: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