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禁止采矿石碑》看清代的矿业政策

时间:2022-02-24 03:46:20

从乾隆《禁止采矿石碑》看清代的矿业政策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长治文物普查一队在壶关县东井岭乡西河沟村发现的一座乾隆五十年六月初一的《禁止取矿石碑》。明文规定“村中男妇大小遂以不安――合村人等仍循往制,严禁采矿,则主山不坏,人口悉安矣!――有强取矿石者,罚银十两”。

从商周时期始,历代以来,采矿权均归国家专营,到明代依然如此。十八世纪上半期,采矿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发达起来,当时的采矿业几乎在全国各地展开,金、银、铜、铁、锡、铅等主要金属以及煤、硫黄、水银等矿都在开采。尤其在清初康熙乾隆两朝,采矿技术和采矿业管理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当时金属矿业主要有金、银、铜、铁、铅等矿种的开采,涉及幅源较广;非金属矿的开采主要有煤与石的挖掘。当时的矿厂有民营也有官营。除政府的投资以外,已经有一部分商业资本与采矿业结合转化为工业资本。手工矿业的发展在清中前期,随清矿业政策的宽松而不断得到发展。煤矿的大规模开采,出现了众多拥有巨额资本的煤炭窑主。而且,已经出现了拥有矿工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大矿厂(可能是矿区)。当时川、湖、两粤的农民无产者已经突破了封建政府的封锁命令,从遥远的地区向矿区移徙。清政府因害怕矿工“聚众滋事生非”,故对雇主雇工双方有着明确的规定:“凡有雇用人夫,必用本籍之人,取具地邻等各结,无许外方人等冒充致生事端”。在严格规雇工须是本地人外,清政府的采矿政策也是一直摇摆不定的。并时时有禁止采矿的举动。康熙五十二年大学士、九卿等遵旨议复:“开矿一事,除云南督抚雇本地人开矿及商人王纲明等于湖广、山西地方各雇本地人开矿不议外,他省所有之矿向未经开采者仍严行禁止。”据德国人李希霍芬记载:“这个地方有煤矿可以开采,采矿权是北京由官家颁与少数人的。我的店东一家一百年以来就有这种权的,原则是‘先发制人’。这说明当时的政府对于开矿基本上是禁止的,但已开的矿厂则允许继续开采。清政府矿业政策的左右摇摆致使手工煤矿业发展受到很大打击,较长时间不能恢复。

到清中后期,对于民营矿业的政策一直处于摇摆乃至趋于严峻。尽管清统治者努力要国富民强,但是,他的体制和专制本性决定了,民太强是他们不能容忍的。一方面从国富的要求出发,经济发展和军备需要矿石的大量开采,另一方面清政府又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民营手工矿业兴旺发达,惧怕发展壮大的矿场,集聚太多的工人出乱子。故有清一代矿业政策一直处于对矿业禁驰的两难境地,这就造成了矿业发展的非连续性。这也是清代的矿业一直发展缓慢,资本主义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矿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据村民说,此碑共有三块,原立于村口祖师庙里,其余两块已丢失,只剩此一块。

趵突泉是怎样形成的?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这里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在济南,比较著名的泉有4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

这主要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由石灰岩组成,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其质地比较纯,并以大约30 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

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其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

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上一篇: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内蒙古中北部中―新元古代构造分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