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职业能力创新微观课程设计

时间:2022-02-24 03:09:15

围绕职业能力创新微观课程设计

摘要: 本文以《液压与气动》课程为例,探讨了职业能力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围绕职业能力进行微观课程设计的创新方案,介绍了其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效果。

Abstract: Taking The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ability and course design, the innovating case of microscopic course design based on vocational ability, and introduce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关键词: 职业能力;微观课程设计;项目导向法;七步教学法

Key words: vocational ability;microscopic course design;project oriented method;seven-step teaching method

0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发展迅速,尽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但如何具体落实到教学培养的环节中呢?本文从微观课程设计这个侧面提出了一点方法和建议。主要以我院数控设备维护与应用专业开设的《液压与气动》课程为例,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的课程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的设计开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职业能力及其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正确的行为方式,对工作和企业的责任心,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目前,按照世界职教界比较一致的分类,职业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设计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围绕职业能力创新微观课程设计——以《液压与气动》为例

2.1 从课程定位看学生所需的能力《液压与气动》的课程性质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技术学科。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数控设备调试及维护相关知识和技能起核心作用。它的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机加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机、泵、阀的拆装与维修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课程的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类。本课程教学对专业目标培养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职业关键能力提高起到重要及核心的作用。

培养目标集中在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显现了:重点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学生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

2.2 职业能力对微观课程设计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些难点和重点,根本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微观课程设计来说,就是要针对课程特色,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应用项目及任务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工作任务导向(项目导向)法,运用七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3实施案例——《典型气动系统》案例实施过程及分析

3.1 本案例教学内容本案例选自侯会喜主编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液压与气动技术》第12章第6节及知识扩展的内容,是这一个学习单元的最后一块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和应用,是一堂实践操作课。教材中与本节课对应的实例由于比较单一,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典型气动系统的分析方法,但是全理论的讲述很难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只是被动的听,被动的记录。所以本案例的学习引入七步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系统并进行验证。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典型气动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举一反三,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好基础。

3.2 学生情况分析参加本案例学习的是我校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数控设备应用及维护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已扎实;专业技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有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的能力需提高。学生正走向专业能力自我构建的“成熟期”。

第二学年的后半学期,主动性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高;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待培养;协作组织等关键能力正在构建。学生正走向关键能力自我构建的“成熟期”。

3.3 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①使用气动系统的安全注意事项。②气动系统的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①能认识常见气动元器件,了解其特性,并合理选用。②能正确分析并设计气动控制系统回路图。③系统布局合理。④能正确连接回路,连接正确、可靠。

情感目标: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②通过完成气动系统的搭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务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4 教法设计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设计-实践应用-归纳总结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取的方法为七步教学法。

3.5 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还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就不会走路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

在本案例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6 教学过程课前一周布置的准备任务:

①复习上2次课内容(气动元件、气动回路的内容),对本案例要用到的气动元器件及回路有相应认识。

②借阅相关资料。主要来自于图书馆与网络。

根据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组织的整个教学过程一共分为9个环节,除了第一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以外全部用七步教学法的模式进行:检查课前任务,导入课题——分组并布置工作任务(设计并在工作台上模拟实现公共汽车车门的气压控制)——确定目标(构建电气或气动回路)——收集信息——确定方案——实施(绘制回路图并进行实物连接)——检查——整理演示——结束语。

4教学效果分析

从授课实践来看,教学流程清晰、任务明确,七步教学法可操作性强,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调动比较高,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老师的任务去操作,并成功率较高。学生对这种教学持相当肯定的态度,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小组教学,小组讨论可以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来解决问题,思维不会进入瓶颈,很开阔,很喜欢这种教学。

从能力培养来看,小组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5缺憾与建议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室设备台套数的限制,比较适应小班教学;若是合班课程,每组人数过多,有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不能实现“人人参与”。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

5.1 分组时,若每次任务的分工都一样,会导致有的学生产生依赖思想,独立学习能力下降。故每次课程将分组有意打乱,分工也每次不同,使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作用。

5.2 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一人很难对所有学生都能兼顾。故在学生中招聘了学生助教若干名,由班级中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或是高年级同学担任。由学生助教担任作业检查、讨论指导和巡视的工作。学生助教和教师合作,很容易控制住教学的节奏,而且学生对助教的接受性更高,更利于展开讨论。同时对担任助教的学生能力也是极好的培养。教师角色更多的体现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5.3 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多种类的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足,能很好的弥补设备台套数的补足。课后作业有传统的答题,小组读书笔记,实验台实物搭建以及虚拟拆装等等。给学生分配好学生助教,定期参加助教组织的学习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丛文龙.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2010(07).

[3]焦彩丽,赵建伟,周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1(15).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设计基础教学初探 下一篇:高校应全面开展公共关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