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山水画写生中的意在笔后

时间:2022-02-23 09:03:08

刍议山水画写生中的意在笔后

【摘要】近年来,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层出不穷,关于山水画写生的研究也是非常之多。本文通过对相关书籍、资料、电子文献的收集、阅读、整理和分析,对于山水画写生中的意在笔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同行和相关研究者起到微薄的作用。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意在笔后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54-1.5

叶钱予在《意境看山水》一文中说:画山水者,在游山观水之际,先要有个“悟”字,有了“悟”,才能进入心有所动,意有所会,然后形之于笔墨。我把最后一步称之谓“笔传”。这最后一步,看来只要手上有功夫,便可成功。这功夫有笔先笔后两重性,不可不注意。

在中国画中,以山水画的手上功夫最复杂。除了书学的永字八法,画学中的效擦、点染、泼积等等手法。都得用上。所以老一辈人学画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就是为了先学好手上功夫,以便往后能得心应手,为创作准备条件。

那么,为什么又有笔先笔后之分呢?笔先者,即“意在笔先”,未动笔之前,先要有一个意中的形象,这意中的形象,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等到下笔,灵感所至,变化莫测,必须要有应变的能力,作临时调度。在笔传的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原稿,重起炉灶,这就叫意在笔后。总之为了使“笔传”过程尽善尽美,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必须具备笔先笔后两重功夫。明清之际,文人画的成就达到了高峰,往往出现“意在笔后”的杰作,使某些画家专以神来之笔炫报当世,造成创作上的神秘性。

细读香港施致之先生的无题水墨山水画,相信他在下笔之始,并未想到要画一幅怎样的画。如果将画中的钩勒、渲染部分隐去,纸上只剩下最先画的“品”字形三组墨点。单看这些墨点,披麻、斧劈浑不是,形态各异无联系,貌似何物?把它们视作熊立狼奔、虎跃兔窜也未尚不可。然而,画家施先生却从中看出了怪石呼应、奇峰相望之势,因而钩勒树木、房舍于其间,渲染远黛、浅水于上下,顿时成为一幅山峦起伏、云气氤氲的水墨山水画。这种创作过程,应是“意在笔后”,与古今倡导的“意在笔先”不同。

画水墨山水一向强调“意在笔先”。唐代王维甚至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颜远还概括出如此作画的妙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古人之言不无道理,但不能将其视作唯一的水墨山水创作原则。实际上,早有古人对此提出了异议。我不知道施先生在创作理念上是否明确主张“意在笔后”,但他在创作实践中确实没有受“意在笔先”的束缚,故有相当多的笔墨带有随意性,因而更显自由、生动、潇洒。先无意挥洒,后精心收拾,对作者的要求反而更高。无意点画可以避免“绝似物象”,有意收拾方能远离“绝不似物象”,而“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黄宾虹语)。施先生画山石“绝似又绝不似”,所以韵味隽永。

国画细琢工笔难,挥洒写意更难,集写意工笔于一体越发难上加难。这亦如同作曲,写赋格难,室内乐更难,交响乐越发难上加难。缘于此,在马洪家的画作中有着视听同感的和声、复调、织体的多重音乐元素,让人能体会到音律、乐韵环绕、流荡的声场音效。他能在放达恣肆写意中见工笔精微,在淋漓痛快写意中显工笔细腻。意中时,意在笔先;工中时,意在笔后,或是工在先、意在后,抑或是意、工同现。与其说是作画的形式流程的追求理念,莫如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艺术人生的励练。

写意作画,有两种说法,“意在笔先”与“笔在笔后”。在我说,无论是“意在笔先”还是“意在笔后”,这个“意”即“天意”,而非“人意”。既是天意,那么它就能让人感觉到,比如说,“万物皆有生意”,这个生意是人能够感觉得到的,既能感觉得到,那么作画前胸中先有了此意,就是“意在笔先”了。

那么“意在笔后”又作何解释呢?在我说,正因为作画画的是“天意”,而非人意,故作画者在作画前是“无意”的,画作成了,画表现出某种意来,这是画家对自己所画的画的一种感觉反映。故说“意在笔后”。“意在笔后”无论如何是说作画者作画时是处于无意状态,超然物我了,哪里有意呢?西方抽象画就是“意在笔后”的。画家作画是无意识使然,故说“意在笔后”。

而中国画家大多说“意在笔先”,这是中国画家对自然万物有其生意或生动之气的体验和感受,于是胸中勃勃有“画意”,这个画意是“两相结合”的产物,一是自然景物的生意,二是画家作画先想像到的“画”,这“画”是画家对充满生意的自然景物的“笔墨想像”,是由自然景物变为“笔墨之画”的过程中的东西。二者是无间隔的,一气流通的。

在我说,“意在笔先”是“定则”(郑板桥即如是说)。为什么呢?人类的意,来自于自然万物自身,这是客观的。画家本身的意是要服从自然之意的。也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心中有“物”,才有“文”。如果画家没有预感到什么,没有“不平则鸣”、“一吐为快”的冲动,那么作画也好,写诗也好,就难免“无病”。即便是自然景物的“生意”,它哪能不触着人的意识?因此我赞成“意在笔先”这个“定则”。这个“定则”的“意在笔先”之“意”,当然是“天人合一”之意,而非人意。文章乃天成,绘画乃天成。天成,不等于作家和画家没有“意在笔先”的冲动。“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终难摹”。这便是“意在笔先”之说。画与诗,一律也。

此外,书法创作中也有意在笔后的说法。书法创作用淡墨或浓墨,关乎个人爱好。前人有俗语“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指的便是宰相与探花不同的用墨习惯。淡墨浓墨的艺术效果迥异。苏轼、赵孟,刘墉均好用浓墨,而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则爱用淡墨。

用淡墨的缺点是墨汁在宣纸上渗化快,若运笔速度缓慢,则画面模糊一片,且点画易飘浮;用淡墨的优点是不碍滞,便于毫在纸上疾行,可产生飘逸飞动的视觉效果,且连书数字也不枯竭,使得全篇行气连贯。若运笔得当,可以同时在画面上有枯润、轻重、大小、欹正、长短、浓淡、迟疾等的对比变化。每一次书写,都有新感觉。因书写中要求一气呵成,其不可重复性,使得画面效果避免匠气。只是因运笔迅疾,易出现病笔。这就应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老话。

【参考文献】

[1]王颖.山水写生中的抽象因素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李红.山水画写生的现代意义[D].湖北美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穆省民: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2011级。

上一篇:浅谈幼师舞蹈教育 下一篇: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ESP课程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