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2-23 06:25:33

辣椒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辣椒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包括发病症状(形态特征)、病原、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等方面内容,以指导辣椒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 辣椒;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18-02

1 辣椒疫病

1.1 病原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菌属。

1.2 病害症状

疫病可侵染辣椒幼苗、成株、叶片、果实、根等。幼苗期常引起倒伏,成株期叶片受害,初期水渍状病斑,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软腐,潮湿时长出稀疏白色霉层[1-2]。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果蒂开始,水渍状,病健部分界明显,后迅速扩大至果腐烂,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干枯后长久挂在病株上,不易脱落。若根茎部受害,表现根皮腐烂,地上叶片萎蔫,青枯。

1.3 发病条件

低温阴雨、田块低洼、土壤潮湿、土壤带菌、茄科植物连作等利于病害发生。海南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为发病高峰期。

1.4 防治方法

一是起高畦种植,避免田间积水;二是控制氮肥,增施磷、钾和有机肥,提高辣椒抗病能力;三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70%百菌清600~800倍液,或70%耐尔8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在发病中心或发病中期使用50%氟吗锰锌2 000倍液,或50%安克2 000~3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600~800倍液喷施2~3次。

2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2.1 病原

病原菌P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ptata(Brown et Jamie-son)Young.Dye&wilkie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属细菌。

2.2 病害症状

近几年该病在海南省发生较为严重。感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小斑,后病斑扩大或愈合连成一片,病斑红褐色呈透明状,病斑边缘黑褐色,有黄晕,严重的大量落叶;枝条或茎部感病,初期病部腐软,后迅速变黑腐烂,导致枝条或植株死亡,用手挤压病部,溢出菌脓。该病发生蔓延迅速。

2.3 发生流行条件

适温和连续阴雨时,容易发生流行。海南省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为该病害的发生高峰期。

2.4 防治方法

一是调整种植密度,降低田间湿度;二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3];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3%克菌康1 000倍液,或33.5%净果精1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加收米)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雨季时施药,先在药箱中加入少量的“柔水通”等展着剂,增加药效。

3 青枯病

3.1 病原

病原菌Pseudomonas solanaceacearum(smith)smith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3.2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表现为个别枝条和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整株萎蔫死亡。剥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坏死,用手挤压维管束,可溢出菌脓(有别于枯萎病)。

3.3 发生流行条件

在连续阴雨或大雨后,排水不良的田块容易发生流行[4]。

3.4 防治方法

一是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酸度,注意轮作。二是起高畦种植,做好田间排水。三是容易发病时期,使用3%克菌康1 000倍液,或77%多宁500倍液,或50%绿乳铜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连续灌根2~3次,每7~10 d喷1次,灌药前首先要降低土壤含水量。

4 炭疽病

4.1 病原

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和辣椒持盘孢。

4.2 病害症状

炭疽病是辣椒的重要病害,危害辣椒的果实、叶片和枝杆。若果实受害,果实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凹陷病斑。后期病斑扩大明显凹陷,其上密生小黑点。若枝杆受害,病菌多从嫩枝侵染幼皮层,初为褐色水渍状圆斑,中央凹陷,成长后不规则形,病斑上有小黑粒并排成轮纹状,干燥时病斑表皮干缩呈羊皮纸状,潮湿时病斑和小黑粒溢现粉红色黏液状分生孢子团。若叶片受害,出现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长有小黑点[5]。

4.3 发病条件

一是辣椒品种抗病性差,易发病;二是越冬菌原多;三是缺肥或N、P、K失调,缺少微量元素;四是高温高湿天气。

4.4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施肥,增施多元微肥,如斯德考普8 000~10 000倍液。二是化学预防:苗期以及发病期使用25%凯润1 800倍液;初期使用70%甲基托布津(纳米欣)500~800倍液,或80%大生500倍液;发病后使用50%施保功3 0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

5 病毒病

5.1 病原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

5.2 病害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花叶型:主要表现为叶片嫩叶驳褪,向内卷曲,后逐步变黄,果实感病畸形。②蕨叶型:主要表现为嫩叶缩小、扭曲、畸形,植株生长缓慢,果实较小。③坏死型:嫩叶开始出现坏死条斑,新叶、新梢逐步脱落,呈“枯顶”现象。果实表皮或内部坏死,且整个果实硬化,易落果。

5.3 发生流行因素

辣椒长势较弱以及高温、干旱,蚜虫、蓟马发生较为严重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5.4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辣椒的抗病能力。二是注意防治蚜虫、蓟马等。三是椒园周边避免种植黄瓜和烟草等农作物。四是从苗期开始,使用2%好普6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海岛素)1 500倍液叶面喷施2~3次,诱导辣椒产生免疫力。

6 蚜虫

6.1 形态识别

体长1.7 mm,宽约1.1 mm,无翅,暗绿色,复眼红褐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 mm,夏季黄绿色,春秋深绿色,腹管较短,长圆筒形,尾片黑色,具刚毛4~7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 mm,黄色或浅绿色。前胸背板黑色,背面两侧有3~4对黑斑。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若虫:无翅若蚜,秋季为灰黄色,后半部为黑色,其他同无翅蚜。

6.2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嫩叶受害后,叶片卷缩,植株生长缓慢萎蔫,甚至使植提前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降低产量。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6]。

6.3 生活习性

海南省终年发生,无越冬现象,发生高峰期为每年3—5月和10—12月,蚜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7~20 ℃,当温度超过27 ℃,湿度大于75%时,不利于蚜虫的发生。雨水过多或刮风季节也不利于蚜虫的发生。

6.4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减少虫源。二是物理防治:用银色地膜覆盖避蚜。三是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如各种蜘蛛、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四是药剂防治:在蚜虫发生期使用25%噻虫嗪(阿克泰)400倍液,或3%啶虫脒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2 000倍液连续进行叶面喷施2次,每5~7 d喷1次。

7 斜纹夜蛾

7.1 形态特征

学名prkdenia litua(Fabricius),为鳞翅目夜蛾科。寄主为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农作物。幼虫食叶、花蕾、花和果实。为害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为害后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成虫体长14~20 mm,体色呈深褐色,前翅呈灰褐色,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和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纹,故称斜纹夜蛾。卵呈扁半球形,初期为黄白色,后转为淡绿色至紫黑色。低龄幼虫绿色,老熟幼虫头黑褐色,体部有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暗绿色等,从中胸至第9复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蛹15~20 mm,灰色至赭黄色,常在叶片背后。

7.2 生活习性

成虫具有趋光性,并对发酵的胡萝卜、豆饼和牛粪有趋性。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4龄后进入暴食期。发育适温为29~30 ℃。

7.3 防治方法

一是利用振频杀虫灯、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成虫。二是在幼虫高峰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三是在低龄幼虫期选用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或5%锐劲特喷杀。四是老龄幼虫,使用1.5%甲维·盐乳油,或6%阿维·氯苯酰(宝剑),或5%氯虫苯甲酰胺(普尊)2 000倍液进行喷杀。喷药时间选择在傍晚以后。

8 参考文献

[1] 胡荣丽.辣椒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J].致富天地,2007(2):22.

[2] 鲁召军,苏广艳.大棚辣椒冬季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1):31.

[3] 刘忠,杨飞,宋满刚.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15-116.

[4] 涂祥敏,杨红,赖卫,等.贵州辣椒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0(12):1594-1595,1597.

[5] 董惠莉,王江涛,王华.浅析小辣椒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6(8):130,140.

[6] 王振峰.辣椒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7):29.

上一篇:重庆地区褐斑白蚕蛾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会稽山区冬季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