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及其对策

时间:2022-02-23 06:09:07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及其对策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获得是有差异的,交易双方掌握信息比较多的人员,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一、三种信息不对称情况

在食品安全领域,主要存在三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1.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和职能的执行者,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肩负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有权对不法食品生产者进行处罚。然而,有些监管部门未能严格履行职责,甚至会,故意隐瞒一些在执法过程中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而导致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埋下引发食品安全的隐患。

2.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是食品产业链的下游终端,是生产者回收成本的最终依靠。然而,由于食品知识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足,消费者仅凭经验很难对食品内含的各种元素进行科学的鉴别,更不要说其安全特性。此外,食品加工企业和销售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愿意也不会向消费者披露相关信息。

3.初级农产品生产者与食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即农户与食品生产者之间可能会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1)是农业生产要素供应商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是农户故意隐瞒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把初级农产品提供给食品生产商,而生产商为了节省成本而省去检测环节,可能会导致走向餐桌的食品本身品质不良而存在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

二、四大监管困境

1.劣质品驱逐优良品。食品市场是典型的“柠檬市场”,消费者在无法预知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将会根据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来支付费用。但产品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生产商和经营商由于成本过高,不太可能接受“中间”价格,于是被迫退出市场;只有产品质量等于或低于平均质量的卖者愿意进行交易,由此将导致“劣品驱逐良品”的结果。如此一来,对监管者而言,无疑会增加监管的难度。

2.消费者权益难保。普通消费者,一则受制于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不可能对食品安全有深刻的理解;二则受制于信息来源渠道的稀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掌握不足,只能从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单方面介绍和宣传获得食品信息,不可能对食品安全性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则受制于食品检测成本的高昂,即使消费者清楚应该找专业机构去做检测,但是囿于昂贵的检测成本,也会选择放弃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但监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困境:监管者一则无法对每个消费者都进行宣传,无法保证哪怕是大部分消费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二则它不可能要求产销商承担过多的告知义务,比如在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必须告知与食品有关的每一类信息,这一点首先不可能做到,即使做了也会增加产销商的额外成本;三则一旦发生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食品安全事件,无疑也会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3.监管者协作难度大。我国当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综合协调为辅”的监管模式,这一监管模式决定了各监管部门在实践中对占有的信息难以真正实现共享,导致了监管者协作难度大的监管困境。“分段管理”,看似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法定职责,然而食品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到走向餐桌,其中要经过很多环节,而其中的各环节往往会出现反复和交叉。它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必然造成众多监管机关之间信息难以真正实现共享,一旦信息传递出现阻塞,必然会造成协作难度加大的难题。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多个监管部门中,基本都是平级部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解决。《食品安全法》对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定位是“议事协调”机构,其本身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权力的能力,难以约束各监管部门,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协调管理,难以就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一种合力。

4.产销商身陷道德门。信息不对称为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尤其在政府相关部门对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监督不力、对发现违法行为后的惩罚措施不严时,将给生产经营者提供“败德”的机会 。如前所述,为了寻求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生产商必然会采取与劣质品生产商雷同的手法转而生产劣质品;而原先的劣质品生产商则会寻求更低廉更劣质食品的生产方法以获取利益。最终,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有可能引发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此,我们认为要破解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可以从建立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完善食品安全立法,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纵贯食品产销全过程的监管网络;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责任险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方面去进行。

上一篇:社会管理理念的多维视角 下一篇: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二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