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发展论文

时间:2022-02-23 09:10:56

城市转型发展论文

建设文化__,推动转型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最根本的发展,文化的提升是城市最本质的提升。

当前,__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型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更是经营城市理念的转型,是谋划发展的宏观思路的转型。要树立文化城市理念,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推动城市完成三个转变: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从物质家园向精神家园转变;从注重物质建设向注重文化建设转变。

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一定要成为人类诗意栖居之所。建设文化__,让古铜都成为近悦远来幸福家园,是__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也是落实省委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必然之举。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__的意义

1、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固然是它的经济,但核心还是文化。一个城市不管它经济增长多快,如果城市建筑杂乱,市民素质低下,社会风气恶劣,那么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也不可能有竞争力。城市文化氛围、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生态,往往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今天,文化竞争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文化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滋养城市独特魅力,提供城市强大凝聚力;让城市呈现文明祥和、进取向善的精神面貌;让城市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建设文化__最终目标是: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文化兴盛、人民幸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__建设,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2、三个转变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即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物质家园向精神家园转变,重物建设向重文化建设转变。几十年城市建设已表明,仅仅依靠功能区无法解决城市发展诸多问题。“城市病”正在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主要矛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高,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已为广大市民所垢病。显然,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文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难以持续。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文化作为城市发展趋动力越来越备受关注和重视。建设文化__,把城市定位由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型,以城市品位、风格、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繁荣的新战略基点,将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建设文化__是落实省委文化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中央确立的文化强国战略以及中共安徽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建设文化__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治保障。落实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向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迈进。建设文化__,激发全市人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全市人民对美好家园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借助于文化的力量来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培育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特色,焕发城市魅力,把__真正建成象苏州、杭州那样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皖江城市带中一颗明珠。

二、我市文化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主题文化不清晰。长期以来,我市究竟要建设什么样主题文化一直游移不定,似有似无,亦真亦幻,朦胧不清。至今未能形成清晰的,全市上下认同的,富有感召力,凝聚全市民心的主题文化。以致对外宣传口号杂乱,节会活动没有主题,城市建设形色调韵不统一,市民精神莫衷一是……因为缺少统领性主题文化,缺少文化导向清晰度,二十多年来,城市文化建设未能形成一种合力,沉淀并固化为一种特色,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并成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2、文化引领发展意识不强。对文化在发展中核心竞争力认识不足,缺乏把城市发展置于文化视角下进行顶层设计的自觉,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片面性,盲目性。一是对历史遗存保护意识不强,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一冶高炉,未征求民意就轻易炸毁;对承载城市记忆的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建筑物的拆除,和悦老街因移民建镇而彻底废弃。二是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因少数人强势意见而随意调整,在反复变更调和之后,丧失了文化尺度;三是城市个性模糊,建筑景观、广告招牌等公共审美空间,文化味不足,各街区、路段形色韵调不够统一,都反映了没有以文化为标准引领城市规划和建设。

3、以文“化”人作用不够凸显。因为__城市精神比较模糊,植根于历史传统,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未来发展要求的城市精神提炼不深入或不准确,塑造不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狭隘计较的市民心态,导致我市总体上思想平庸,格调不高,一直没有改变外界“铜呆子”印象。大气开放的氛围,包容向善的环境薄弱;文化活动多为应付式的“三进”,实效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博物馆,艺术馆,新图书馆至今停留在图纸上,体育中心时建时停,文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产品缺乏精品力作;城市小区文化元素缀入不够,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城市整体文化氛围不浓,虽然设置一些铜雕塑,但相当一部分只是点缀,没有表现出鲜明的价值观(铜都大道和笔架山浮雕相对较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慢,占比小,贡献少。文化对改变__人生活、工作方式,影响__人精神气质,提升__城市美誉度,作用远远不足。

三、建设文化__,迎接新一轮发展挑战。

1、提炼城市文化精神,明确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文化精神是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质的品格,为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巨大的灵魂支柱,鲜明的旗帜导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城市文化精神聚合了城市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理念及市民素质,它植根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

__3000年采冶史,积淀形成了以“熔旧铸新,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城市文化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绝,铸就了__人独特的精神品格。从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到罗家村大炼渣,从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到今天千亿元铜产业,__处处彰显出矿冶文化的核心价值:“熔旧铸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熔旧铸新既强调对历史的传承,又强调对未来的开拓;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精髓,《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采矿人的精神写照。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李白也有诗为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熔旧铸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__的先人们在幽暗深邃的坑道里一锤一凿敲打出来的,是在红星乱紫烟的熔炉前,挥汗如雨淬炼出来的。她深深浸润在__人精神血脉之中,是__城市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活性因子。他植根历史,基于现实,是引领__人走向未来的精神标杆。提炼好城市文化精神,让城市文化精神灌注于社会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日积月累,移风易俗,循序渐进,潜滋暗长。让全体市民理解、接受、认同,将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达成和谐一致,拢各方,凝人心,聚力量,共推城市转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是根据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的物质文化,来构 建城市主题时空形态,是文化精神具体化,其核心是强调城市发展的整体观念。__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二十余年建设和发展,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探索总结:“生态山水铜都,精致大气之城”这一品牌逐渐明晰,呼之欲出。我们认为这一城市品牌符合__人民追求诗意栖居,创造求新,自强开放的精神品格,符合__江南山城山水禀赋,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完全可以视作__文化主题的符号化表述。

2、着力培养城市文化个性。城市文化个性是城市DNA,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来源于文化个性。培育和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是城市建设核心理念。培育城市文化个性需要定力,需要坚守,也需要创造、创新。__应该围绕“生态山水铜都,精致大气之城”这一个主题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确保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上进行统筹安排,使整个城市发展格局,整体风貌,以致市民心态都符合这一文化主题,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使__城市个性更加鲜明,文化风貌更加彰显,逐步形成全体市民对城市文化的心理认同,情感依附,并自觉融入到城市文化个性塑造者队伍之中。培育城市文化个性的宣传要长期抓,抓具体,渗透到工作细节,落实到广为人知。

培育城市文化个性关键是领导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不能迫于发展经济的压力放弃对目标坚守。始终把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文化生态放在心上。尊重专家规划,倾听群众意见,善于借脑借智,不断创新创造。

3、注重城市文化的“化人”功能。建设文化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让文化体现出人性的温情,贴近市民生活实际,落实在言行举止上,最终沉淀为集体人格。城市发展中要坚持人本理念,实现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加快废弃矿山生态恢复,关闭得不偿失的采石场。整治滨江生活岸线,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减排,把“生态山水铜都,精致大气之城”落实到山水环境,街巷风貌,市民生活和行为方式中。要注重人性化城市建设,倡导建设管理为人服务,共同营造文明温馨,安宁祥和,依山亲水,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不仅要有整体舒适的居住环境,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贴近实际的便利服务,更要保障人的工作权利,解决人的生活困难,尊重人的劳动价值,鼓励人的创新发展。不仅为市民提供生存发展条件,还要为市民提供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要注重人的现代性发展,不断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塑造市民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市民明礼诚信,开放包容,厚德向善,自强自信的人文素养。发挥城市文化“化人”功能,还应该注重政府示范,社会参与,互动推进,把城市文化精神体现在政府形象,办理效率,司法公正,执行力度,廉洁行政上,体现在市民道德操守,劳动态度,言行举止,创新精神,法治意识,包容心理上;注重强化对城市环境,建筑,景观等公共审美空间注入文化元素,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提高文化活动实效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设计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发挥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活力,让市民群众广泛参与,获得情感满足和心理慰藉,增强对城市文化认同。

4、丰富城市文化内蕴,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转型发展。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深入挖掘、整合__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蕴,推动__转型发展。立足传统,基于现实,着眼于未来,重点打好五张文化牌:

一是深度挖掘矿冶文化,将“熔旧铸新,自强不息”矿冶文化核心价值观,植根于__人精神灵魂之中。

二是大力开发红色文化,特别是渡江英雄谱的塑造,借助影视媒体广为传扬,扩大__知名度。

三是用心打造名人文化,借助李白,王安石,梅尧臣,黄庭坚等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力,提升__文化形象。

四是着力提升民俗文化,挖掘__民俗文化底蕴,办好民俗文化节,风丹文化节,大通美食节,顺安三月三庙会。根据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五是充分彰显生态文化,进行全区域生态规划、保护、建设,让后山区,洲圩区,江北普济圩各具特色,各显优势,充分彰显铜都生态文化独特魅力。

依托五大品牌文化资源,科学整合,做好规划,进行项目招商发展文化旅游,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具有__特色的乡村观光游,知识教育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康乐游,参与体验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选择适合__文化资源特点的角度,鼓励创新、创意,策划更多的能拉动文化交流的活动,带动商务交流,积聚人气,创造商机,促进产业升级。即用文化的方式带动产业文化化。政府资金多投资软件,投资人才(经营人才,创意人才),投资创意,不是单纯投资硬件。

丰富文化内蕴,提升城市质量是个渐进过程,要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对接,开发与保护统一,市政文化与市民文化融合,传承与创新并重,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并举。努力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城市营销,带动城市形象提升,促进产业良性循环,让文化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上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论文 下一篇:浅说政治文明中哲学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