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

时间:2022-02-23 09:06:37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

摘 要 目的: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6名拟诊ACS的胸痛患者,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41例,均在入院时即刻采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结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ACS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 分类 急性冠脉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4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拟诊ACS的186例胸痛患者。经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68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59例,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7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41例。并排除合并有肿瘤、外伤、感染、外科手术、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情况。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用EDTA-k2抗凝管抽取静脉血1.5ml,用日本光电MEK-6108K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ROC曲线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 果

临床资料:拟诊ACS的186例胸痛患者,平均年龄59.0±11.4岁,74.2%是男性。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根据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组68例。3组在性别上均男性高于女性,UAP组及AMI组男性的发生率较NC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此外,UAP组及AMI组吸烟的发生率也较NC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在年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组间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P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提示两者对AMI的早期诊断有有较好的价值。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

讨 论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到重要作用。外周血WBC计数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炎症标记物,自1974年Friedmen等研究发现WBC计数增加与心肌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BC计数增多与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是预测ACS的独立因素[1,2]。但WBC计数对ACS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发现,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P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UAP组和NC组两组间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分析[3],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较低,为36.8%,但特异度较高,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7%和89.1%。两者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0.7,说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ACS中AM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白细胞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心肌损伤时细胞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其中有些物质如白三烯具有很强的白细胞趋化作用,能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进入组织,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组织黏附后进一步激活,自身合成释放多种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使白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动物试验及临床基础研究基本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大量浸润,中性粒细胞具有黏性高、变形能力弱、通过毛细血管速度慢的特点,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沿着血管壁聚集,可造成微循环阻塞。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溶酶体破坏正常组织,释放IL-2、IL-6、IL-8、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被证实有负性肌力作用,并通过脂质过氧化酶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主要是白三烯的生成,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和心肌坏死,而心肌损伤后激活更多白细胞,促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和发展,增加病死率。

因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可用于ACS尤其是AMI的早期诊断,同时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春兰,沈荣春,潘闽,等.冠心病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1694-1695.

2 尹力,李广平,李健,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预测作用.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57-158.

3 刘润幸.使用SPSS作多变量观察值的ROC曲线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151-1152.

上一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胰岛... 下一篇:血液生化指标CRP在临床上的检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