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

时间:2022-02-23 07:23:26

论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

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葵花种植国,葵花产量的45%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而内蒙古自治区葵花的53%又来自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市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座新兴农业城市,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寒凉,素有“葵花之乡”的美称。独特的地域和自然资源使该地的葵花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该地葵花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成都、昆明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对外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阿联酋、巴基斯坦、科威特、沙特、埃及、伊朗、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乃至世界的葵花籽原料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受价格不断上涨因素的影响,巴彦淖尔市的葵花播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然而,葵花产业并没有随之强大,相反,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目前葵花产业经济组织的生产方式即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其严重阻碍了当地葵花产业的发展壮大,使葵花产业“大”而“不强”。

一、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逐渐壮大

(一)葵花播种面积比重较大

201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40.55万亩,其中葵花播种面积为304.2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4.52%,2013年全市葵花总播种面积375.43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7.47%。,在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有较大比重。

(二)葵花产业对当地贡献较大

葵花产业早已是河套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型产业,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发家,种葵花”。据相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经济收入的40%来源于葵花,个别地区达到了60%以上。另外,葵花产业也是全市农业总产值的重要来源,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

由此可见,葵花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巴彦淖尔市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关系着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意义重大。

(三)巴彦淖尔市是全国最大的葵花生产区

通过下表可以计算出:2010-2012年,巴彦淖尔市葵花总播种面积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44%,是全国的20%,葵花总产量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53%,约是全国的25%。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市葵花总播种面积375.43万亩,约占全国葵花总播种面积的25%;葵花总产量8.69亿公斤,约占全国葵花总产量的1/3。由此可见,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最大的葵花生产区。

二、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一)个体农户地块零散,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

巴彦淖尔市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将同一质地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承包给农户,每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都是零散地分布在其居住地周围,或近或远,高度分散,而且为了便于浇灌和区分,农户与农户的地块之间又被大量宽约1.5米,高约0.5米的地堰隔开,大型机械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

(二)葵花种植农户种子的选购不科学,难以满足大市场的要求

多数种植葵花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市场意识缺乏、信息不灵、对市场的预测能力较差,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多数农户在选购种子方面具有很高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他们选购种子的理由往往很简单,比如,上一年价格高的品种、村中多数人的选择、推销人员的介绍、市场上价格高的品种、新出现的品种,等等。农民选种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最终导致了葵花交易市场上品种繁多,品质混杂,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满足大市场的要求。

(三)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病虫害逐年加重

农民科学耕种葵花的知识匮乏,栽培技术落后,致使葵花结实率不高、抗病性差、商品性差、经济效益不高。

农民从葵花的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操作仅凭经验,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比如,在葵花的播种、浇灌、施肥、授粉等一系列环节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不能按照葵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进行科学种植,导致成本较高,单产下降;病虫害逐年加重,造成葵花大量减产;引种过快、品牌意识淡薄、选种混杂,配套技术不完善,葵花结实率不高;轮作倒茬做法不合理,重茬迎茬致使葵花减产10%-30%等等。

(四)个体葵花种植户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

葵花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葵花生产基地的建设、葵花栽培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大型机器和先进设备的购买,等等,但个体葵花种植户积累少、资金力量薄弱,仅凭单家独户的力量难以承担。

(五)个体农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方式难以抵抗各种风险

葵花种植户的分散生产,使葵花产业难以抵抗各种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面临的主要自然风险是洪涝灾害和病虫害。近年来,该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高温、暴雨、洪水等接连不断,给葵花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个体农户的分散经营使病虫害难以得到统一防治,无法根除,病虫害逐年加重,葵花大量减产、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给当地的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延缓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2009年,连续3年由于向日葵螟的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7亿元,年均损失约为8900万元。

葵花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农民信息不对称,种子选购不科学。农民选种的盲目性一种结果是导致某一品种在秋天大批量集中上市,短时间内供大于求,葵花滞销现象严重;另一种结果就是葵花品种混杂,在品质和货源上更加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加剧了购销矛盾,增大了市场风险。二是个体农户势单力薄,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三是农资市场分布零散,管理混乱,农民经常遭受不法商贩的欺骗,从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大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三、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摆脱“大”而“不强”困境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以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商务实践能力... 下一篇:我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