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2-23 03:52:31

我国社区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5-02

摘要:随着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社区信息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信息化的内容、社区信息化系统框架以及社区信息化的不同管理模式,以及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和社区信息化对社区建设满意度的影响等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社区 信息化 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已经成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是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单位”体制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迫切需要增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社区信息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各级政府基层群众、居民、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搭建网络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使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区服务更急优良,社区居民更加满意,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区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ICT,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实现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在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一、社区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建设,走过了从政府信息化到企业信息化的道路,到目前,已经开始将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纳入到建设的日程上来。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社区信息化的准备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部署建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包括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光纤通信等。第二阶段启动阶段,我国社区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4年,在1994一1998年,开展了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拉开了全国规模建设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序幕。于此同时启动建设了我国第一批互联网并且投入应用。1998年—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着重电子政务,以政府先行带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第三阶段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工作或生活的社区及其管理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息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搞好社区信息化建设。第四阶段发展阶段,在《2006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党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各个城市相继展开,形成热潮。

二、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内容

目前,关于社区信息化的内容,被大家引用最多的就是刘杰和彭宗政所阐述的社区信息化的五个方面。他们认为,“社区信息化主要有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五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统。陈薪宇(2007)认为,“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网络平台建设。二是管理平台建设。三是服务平台建设”其中,网络平台建设要求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互联;管理平台包括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和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以采集数据、进行社区管理、辅助决策;服务平台主要用来提供信息服务。陈少华(2007)认为:“社区信息化系统应该不仅仅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还应包括文化信息系统”。

三、 社区信息化的系统框架

社区信息化框架的系统提出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刘杰(2005)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社区信息化系统框架”。李艳(2007)认为,“一个典型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应该是由一个门户,两大子系统(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三个支撑平台构成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陈少华(2007)认为,“社区信息化系统应该不仅仅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还应包括文化信息系统”,这三大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技术设施、数据信息和服务等方面可以实现部分共享,其中,社区文化信息系统是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服务在信息化系统中的体现,既包括面向社区的文化信息服务,也包括社区文化在信息网络上的展现、传播和共享,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便于外部群体对特定社区的文化识别和评价。

四、社区信息化的不同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各有不同。总体上说,现有的研究,分别是从社区类型、功能、实施主体、实施阶段等角度来分析的。从社区类型上来说,张锐丽根据我国情况提出了三类不同层次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即“豪华型社区、经济型社区和普通型社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高档豪华社区信息化市场导向型的管理模式;经济实用型社区信息化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普通型社区信息化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相结合。从功能上说,俞建良认为,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一种是侧重于管理,主要是政府的管理职能;二是强化商业服务;三是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四是以公众服务为核心。”根据实施的主体,周玉香将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总结为三种,分别是:“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广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根据实施的阶段,李艳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四个阶段性任务,分别是标准的制定、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数据库的建设”。孙中伟、王杨、范亚斌、赵旭阳认为,电子社区的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三种:“规划先行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居民参与的行政级建设模式、居民参与的住宅小区建设模式”。

五、社区居民的信息化需求

不论信息服务提供主体及服务方式如何不同,社区信息服务始终立足社区,始终以满足社区居民信息需求为价值量度及最终目标,陈勇在对上海市徐汇区田林、湖南和徐家汇街道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社区居民对现有信息化项目的认可度不高,从接受程度调查来看,许多服务项目并未被社区居民广泛接受;居民为信息化服务支付额外费用的心理准备不足”。王卫红在杭州市十个社区进行了“杭州市社区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问卷调查,从频次和相关性两个角度分析了社区居民信息化服务需求,最后得出结论:“居民对医疗、报警、社保、家庭维修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需求较高;收入、学历、年龄和社区信息化需求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②”。王颖提出一种“四大目标多维度、多层次”的社区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模式,最终通过评价指标的引导,推动城市社区信息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③。

六、社区信息化对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社区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区居民,因此了解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实际需要就成为重中之重。社区信息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因此满足居民交流、沟通的需求,满足社区各类组织间沟通、互动的需求,满足社区组织与政府间沟通、对话的需求,满足社区与社会组织间沟通、协商的需求,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组织协同互动,重建社会基层的组织凝聚力,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在对社区满意度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万文杰(2006)社区信息化对沟通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对参照组织沟通满意度测量的模型的研究以及结合实际的情况,适当修改后得出“社区沟通满意度测量模型”将社区沟通满意度的测量划分为组织远景、组织整合、沟通气氛、水平沟通、媒介品质、上行沟通六个维度,分析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对社区沟通满意度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明确了影响的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是邹凯(2010)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引入顾客满意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公众满意度概念模型的建构,从感知质量、公众期望、社区信息化成熟度、社区形象和公众信任这几个维度对公众满意度进行了测量,以及以公众满意为视角提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公众满意度的内涵,结合顾客容忍区理论分析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公众满意的形成机理。在分析以往的顾客(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吴元升(2011)通过对合肥市居民社区信息化建设满意度的调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并以各项指标满意度平均分生成象限图,分析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满意程度,找出合肥市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

[2]陈薪宇.浅析社区信息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

[3]周玉香.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探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7,(4):19.

[4]邹凯,龚子英.社区信息化服务顾客满意度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7,27(5):

上一篇:论保障民办教育发展的几个法律问题 下一篇: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