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杆菌脊柱炎磁共振成像影像学分析

时间:2022-02-22 09:43:50

布鲁杆菌脊柱炎磁共振成像影像学分析

布鲁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我国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spondylitis,BS)由布鲁杆菌侵袭脊柱引起。由于病变累及脊柱多部位,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全面地显示解剖结构,可以区分椎体、椎间盘、硬膜外及椎旁软组织、脊髓、神经根等正常解剖结构,以及蜂窝组织炎、脓肿等病理结构,成为诊断和随访的优良影像学工具。现将本院收治的21例BS患者的MRI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例BS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上述患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盗汗、头痛、淋巴结肿大等一系列全身症状,查体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及局部压痛、叩击痛,部分有骶髂部疼痛及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等表现。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0~66岁,平均(56±9)岁。有牛、羊接触史者17例,所占比例为81%,其中有1例为兽医发病前有为羊接生史;患者中有3例喜食涮肉或奶制品。

1.2方法

21例确诊BS患者均接受MRI检查。①实验室检查:患者常规检测血清凝集试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滴度均>1∶160,其中6例由病理确诊。②MRI检查:使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采用脊柱线圈,行矢状位、轴位扫描;选择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获得T1WI、T2WI及FS-T2WI图像,2例接受增强扫描,常规扫描结束后,肘前静脉注射15ml二乙三胺五乙酸钆双葡甲胺(Gd-DTPA)注射液,行T1WI矢状及轴位扫描.1.2.3图像评估:入组21例患者由我院影像科2名高年资医师行影像学图像评估。

2结果

2.1椎体炎

2.1.1病变分布:累及2个椎体者居多(19/21),占90%;累及单椎体者较少(2/21),占10%。分布于颈椎3例,占14%;胸椎1例,占5%;其余均位于腰椎,以L3/4椎体受累最多38%(8/21),其次为L2~3椎体5例,L4~5椎体2例,L3及L4椎体各1例。病灶累及椎体前1/3者11例,占52%;中1/3者2例,占10%;后1/3者0例;椎体边缘均累及者8例,占38%。2.1.2椎体形态:15例椎体前缘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占71%。17例患者椎体高度正常,占81%;3例轻度楔形变(压缩<1/3椎体),占14%;1例中度楔形变(压缩<2/3椎体),占5%。2.1.3椎体信号:MRI中病变呈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轮廓模糊。

2.2椎间盘炎

椎间盘形态MR中表现为椎间盘去正常解剖层次者5例,占24%;椎间隙内可见不均匀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影,T2WI高信号者相对局限者12例,占57%;信号异常且有椎旁组织侵犯者4例,占19%,其中2例可见硬膜外脓肿,并导致椎管狭窄。

2.3椎旁及大肌脓肿

MRI图像可见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患者4例(19%),在椎旁可见不规则状或梭型病灶,腰大肌增粗、局部可有侵犯(单侧或双侧),脓肿呈等、长T1信号、不均匀长T2信号,病灶边缘模糊。最大病灶最长径未超过2个椎体节段。

3讨论

3.1病理生理布鲁杆菌是引起人布鲁菌病的病原体。羊、牛、猪、犬是主要传染源,布鲁杆菌通过直接接触破溃皮肤及黏膜或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先到达附近淋巴结,继而突破淋巴结入血,并不断释放内毒素,而布鲁杆菌产生的外膜蛋白、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热休克蛋白等致病因子使其可以在巨噬细胞内得以存活并产生致病性,进而侵犯全身多种组织[1]。

3.2发病部位

布鲁杆菌侵犯全身多组织,以单核巨噬细胞积聚的脏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常见。而在骨肌系统中,据学者研究发现,脊柱以腰椎受累最为常见[2],与本组研究一致。因椎体终板丰富的血供使该处成为椎体感染最先受累的部位,炎症进一步发展侵及邻近骨质、椎间盘及周围组织[3]。

3.3影像病理分析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增生和肉芽肿形成,3种病理改变在病程中往交替发生。3.3.1椎体炎:由于终板系统血运丰富,BS通常先侵犯终板系统,与本组影像学所见位于椎体边缘相符。由于病理改变为肉芽肿形成,炎症与修复同时发生,故而影像学椎体楔形变不明显。MRI对炎性改变及骨髓水肿敏感,在早期即可见,而在对钙化敏感的X线及CT上可以见到骨质不同程度的硬化,特别在椎体前缘形成“鹦鹉嘴”样典型改变[4]。3.3.2椎间盘炎:椎体终板被菌感染后,随之椎间盘受到影响。MRI上椎间盘形态肿胀,T2WI上信号强度增高,感染会导致局部渗出,病变推挤周围韧带。甚至由于感染致椎体破坏而出现椎间盘进入终板,出现椎间盘突出征象及硬膜囊外脓肿。硬膜囊外脓肿可压迫硬膜囊,导致椎管狭窄,出现一系列类似椎间盘突出的压迫症状。3.3.3椎旁脓肿:布鲁杆菌病感染引起的椎旁脓肿体积较小,本组病例中未见超过2个椎体节段。在MRI上表现为椎旁软组织水肿、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可有脓肿形成。处于不同阶段的脓肿(渗出、坏死与肉芽肿形成进展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增强后可强化。椎旁脓肿亦可扩散到硬膜外腔,重者导致椎管狭窄。经血源性局部感染亦可扩散,引起脊髓炎。

3.4鉴别诊断

3.4.1结核性脊柱炎:在早期阶段,结核性脊柱炎即可会引起椎体塌陷和破坏,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到“成角畸形”,甚至外观驼背;此外,跳跃性病变、多椎体累及、椎弓根和椎板受累以及椎旁钙化是脊柱结核的显著特点。结核性脊柱炎冷脓肿累及范围大,在椎旁软组织(沿腰大肌)可见到“流注样”改变。而BS导致的椎体塌陷罕见,在晚期或可见轻-中度楔形变。BS所致脓肿范围也较结核性脊柱炎较小。3.4.2化脓性脊椎炎:化脓性脊柱炎通常临床症状更严重,全身症状(如发热等)、白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更显著,局部症状更明显,且病变发展更快。3.4.3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胸腰段附着点炎,以椎体前缘异常信号为特点,故而需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早期布鲁杆菌脊柱炎鉴别。3.4.4其他:椎间盘突出、转移瘤等疾病也应该被鉴别。椎间盘突出信号改变与BS病理基础不同,无明显渗出及坏死,故而T2WI信号增高不明显,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也不明显。转移瘤通常累及多个椎体及椎板,局部可有软组织肿块形成,且椎间盘不被累及。

3.5MRI的应用价值

Bozgeyik等[5]通过对布鲁杆菌脊柱炎的MRI、X线、CT结果对比观察,认为MRI是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Oztekin等[6]根据发病时间将入组患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发现MRI是诊断早期BS的有效手段。在布鲁杆菌病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与疗效评估中,MR对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评估更为准确。可见,MR是BS常用的诊断和随访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牛衡等[7]、赵鹏飞等[8]利用动态对比增强MRI定量分析对早期病变与脊柱结核、转移瘤的鉴别研究中,显示KtransKepVe值与病变病理相匹配,能够更好地描述脊椎椎体微观结构改变,并为骨髓灌注提供了新的信息。综上所述,BS在MRI所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临床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随访的良好工具。同时,在MRI新技术的辅助下,对本病的深入研究打开了更广泛的视野。

作者:胡彦君 徐成 高强 郭维婷

上一篇:儿童梅克尔憩室影像学诊断探讨 下一篇:后循环脑梗死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