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时间:2022-02-22 04:37:33

十堰市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特点,了解十堰地区近年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06年5月十堰市疾病控制中心门诊痰菌阳性标本,获取培养阳性标本84份,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试验对全部培养阳性标本进行4种抗结核药物(RFP、INH、SM、EMB)的耐药性测定。结果:总耐药率60.7%(51株),耐多药率为40.5%(34株)。耐药顺序为RFP>INH>SM>EMB。结论:本地结核菌耐药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耐药率(46%),因此应加强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化疗方案,彻底治疗结核病人。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25-02

结核病是人类传染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不合理的用药,使得结核分枝杆菌耐药问题十分严重,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分析临床分离株耐药特点,对了解结核病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结核病传播及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了十堰地区近3年来临床分离的分枝杆菌84株,进行耐药性测定,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77株结核分枝杆菌和7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均来自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9月~2006年5月门诊痰菌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17~80岁之间,平均37岁。

1.2 试验材料

酸性罗氏培养基、药敏培养基、PNB 及TCH鉴别培养基均由病原学实验室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1]自制;RFP、INH、SM、EMB药物纯品购自国内制药厂;TCH、PNB纯品购自武汉天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药物敏感试验

采用绝对浓度法的间接法测定4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每份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生长约3周后,取新鲜菌落以0.5%Tween-80生理盐水磨菌配制成湿重1 mg/ml的菌悬液。将制备好的1 mg/ml菌悬液用无菌蒸馏水稀释至10-2 mg/ml,以无菌吸管取菌液0.1 ml分别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对照培养基、PNB及TCH鉴别培养基斜面上,置37℃培养,4周观察结果,H37Rv药物敏感株作对照和质控。4种抗结核药物分别采用高低两个浓度,使各药浓度分别为:RFP 50、250 μg/ml,INH 1、10 μg/ml,SM 10、100 μg/ml,EMB 5、50 μg/ml。

1.4结果判断

对照管上有细菌生长为有效结果,药敏培养基上全无细菌生长或菌落数少于20个视为敏感,低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1/4以上者为耐药,质控菌株应无细菌生长。

2 结果

2.1 84例患者药敏试验结果

从涂痰阳性患者中分离出84株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敏感株33株,占39.3%。耐药株51株,总耐药率60.7%。其中耐单药15株,耐多药34株,其他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2株(表1)。

2.1 分枝杆菌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

51株耐药菌对4种药物的耐受情况为RFP>INH>SM>EMB,其中RFP 43株,INH 40株,SM 22株,EMB 16株,耐药率分别为51.2%、47.6%、26.2%、19.0%。84株分枝杆菌中结核分枝杆菌77株,耐药株44株,耐药率57.1%,非结核分枝杆菌7株(8.3% ),均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100%,且大多都耐药(表2)。

3 讨论

结核病是人类主要传染病,全球人口中有近1/3的人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 000 000新病例的发生,至少3 000 000死于该病,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流行更为严重。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或地区报告的原发耐药率中位值为:异烟肼(7.3%),链霉素(6.5%),利福平(1.8%),乙胺丁醇(1.0%),获得性耐药率远高于这一数值。亚洲地区,由于受HIV感染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其耐药情况更为严重和复杂。

本试验结果表明,我市结核菌总耐药率达62.5%,远远高于全国(27.8%)和湖北省(23.3%)[2]结核菌耐药水平,可能原因是本地区地处鄂西北,经济相对较落后,很多病人没得到彻底治愈,使得耐药菌株感染流行。近年来,尽管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结核病的防治,但由于条件限制,短程治疗(DOTS)仍较局限,免费药物种类有限,这对于已有较高耐药菌株流行的地区来说,结核病控制效果仍不显著,因此进一步加大结核病防治的投入,改善医疗环境,全面推行合理化疗方案和贯彻全程督导治疗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研究测定的四种抗结核药物中,其耐药顺序为:RFP>INH>SM>EMB,主要以耐利福平、异烟肼为主,耐多药率达40.5%,这可能与用含RFP、INH的多药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初、复治病人有关。由于H和R仍然是当地的主要抗结核病药物,而这两种药均易产生耐药性,结核菌与之长期接触,随之适应,继而形成耐受性,因此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加强H和R药物药敏试验监测,尽量减少和避免耐药率的进一步增加。

本试验分析的84例涂痰阳性标本中,有7例经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其分离率为8.3%。在7例NTM中,耐药率达100%,其中耐多药率达71.4%,均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分别为57.1%、37.7%)。非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X线特征极其相似,两者形态学上难以鉴别,但临床治疗差别大,许多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天然耐药,常规化疗效果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反复、长期培养或涂阳的肺结核患者,应考虑NTM 感染的可能,并及时给予菌种鉴定和耐药性测定,根据结果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在本地区发病率很高,可能与该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治疗不合理等情况有关。各级政府应加大结核病控制的投入,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改善治疗环境及用药方案,对多耐药患者免费用二线药进行治疗,应加强实验室培养和药敏性监测,将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纳入常规检查范畴,根据药敏范围及时调整用药方法,控制结核流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1996,18(1):28-31.

[2]李国明,吴兴荣,张缇,等.湖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2):723-726.

(收稿日期:2007-04-2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放射技术在妇产科临床运用分析 下一篇:无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21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