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镇番卫建制初探

时间:2022-02-22 04:30:14

[摘要]镇番卫作为陕西行都司的重要卫所之一,其建制沿革以及辖区变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番卫的建制沿革进行了详细梳理: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卫;建文年间(1399~1402)撤卫,改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并持续到清雍正二年(1724)。

[关键词]明代;镇番卫;建制沿革

[中图分类号]K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32-02

关于明代的都司卫所制度,学者研究多从宏观把握。在西北地区,对陕西行都司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陕西行都司下辖卫所进行个案研究的较少。迄今尚未见有关镇番卫的研究。因此,研究镇番卫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下文通过对镇番卫历史地理的研究,厘清明代镇番卫的建制沿革。

一、明代镇番卫区域在元末的建制

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部的石羊河下游地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金昌市,东北、西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相接。元代,镇番卫区域归甘肃行省永昌路管辖。据《元史》卷60《地理志三》载:“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①其中,永昌路属于甘肃行省七路之一,根据谭其骧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可以看出,甘肃民勤在元代归永昌路管辖。②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元代民勤县被称为“小河滩城”,这幅元代行政区划图是根据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的有关记载绘制而成。可以推断,“小河滩城”建于至顺元年以前,但只是一座小城,在当地并没有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因此,元代民勤县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然而到明代情况大为改观。

二、明代镇番卫的建制沿革

《五凉全志》卷2“沿革条”言:“元季惟空城,明洪武二十九年设卫,改名镇番卫。”③“空城”指的是“小河滩城”,从一座“空城”发展到一个卫城,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了元朝的统治,元顺帝逃亡北方草原。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西将军,领兵进剿甘肃境内的元朝残部。西征军势如破竹,迅速向河西地区推进,甘肃境内的元朝残余被消灭殆尽。④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的袭掠,朱元璋在这些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度。

都司卫所制度是明代军事制度的一大特色。“在明代历史上,不仅有军事镇守的职能,还与行政管理、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⑤这种联系多表现在实土卫所,《明史・地理志》明确指出:“卫所有实土者附见,无实土者不载。”⑥“实土”一词早已有之,指某一地方行政机构辖有一定范围的土地、人口。实土卫所即指设置于未有布司、府、州、县地域的卫所。这些卫所有一定的辖区,在辖区内管军治民,除其军事职能以及隶属系统不同外,其他功能与府州县相似,是军管型的政区。⑦明朝的实土卫所多位于边疆地区,陕西行都司所辖卫所均是实土卫所。镇番卫是陕西行都司属卫之一,亦属于实土卫所。

(一)洪武年间镇番卫的确立

镇番卫的前身是临河卫。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正月,辛酉,改陕西临河卫为镇番卫。”⑧但是对于临河卫的具体设置时间,史料中无确切记载。史学界对临河卫的设置时间也无明确定论,周振鹤与马顺平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对于临河卫设置时间,书中记载:在洪武三十年以前《明太祖实录》多次提到西北诸卫,但都未言及临河卫,由此可知临河卫当是在改名前不久设立的。书中以《五凉全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设卫”,认为二十九年设立的卫就是临河卫,第二年初更名为镇番卫。⑨笔者也认同这样的推理。然而嘉靖《陕西通志》直接记载:“皇明洪武二十九年,开设为镇番卫。”⑩根本没提及临河卫,这显然和《明太祖实录》不符。马顺平认为,嘉靖《陕西通志》所记洪武二十九年(1396)设立镇番卫,必是忽略次年的改名,而直接将当年设立的临河卫记录下来。{11}从侧面反映出临河卫的设置时间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笔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临河卫设置时间进行初步推测:临河卫设置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洪武三十年(1397)更名为镇番卫,隶属于陕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民勤县。

(二)建文年间镇番卫降为守御千户所及其原因

依据《太宗实录》“永乐元年六月甲戌条”载:“复镇番卫,建文中革卫而设守御千户所于庄浪。”{12}可知镇番卫在建文时期被撤销,改为守御千户所,归属庄浪守御千户所管辖。《明史》卷42《地理志三》“庄浪卫条”记载:“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13}可知庄浪卫在建文帝时改为守御千户所,统辖原来镇番、庄浪二卫,治所在今甘肃省永登县。

镇番卫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它处在三岔河(石羊河)下游地区,北接蒙古诸部,南通凉州。如果不设防,蒙古诸部可以长驱直入,进而袭掠凉州等地区,对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家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建文帝却废卫改设守御千户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文帝政行宽简、性情仁厚、不重刑法、不尚武力,这是建文帝废除镇番卫的内在因素。第二,解除边境诸王的武力,削弱诸王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建文帝在没有继承皇位之前,就已经对诸皇叔掌握重兵感到忧心,并做好了应对准备。继位之后,首先考虑就是削藩,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巩固中央集权,于是废除若干卫所,减少诸皇叔的兵力。镇番卫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废除。第三,“明建文四年,北元大汗坤贴木儿汗被乞儿吉斯部首领鬼力赤杀死,鬼力赤废除大元国号,自立为汗,始称鞑靼。北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分,也由此开始了其内部无休止的汗位纷争。”{14}北元内部战争不断,导致分裂,实力削弱,无暇对陕西行都司进行掠夺和侵扰,这正好为建文帝削弱边境诸王实力提供了理由。镇番卫处在陕西行都司与蒙古诸部的交界处,也不免被废除。

(三)永乐年间镇番卫的恢复及发展

镇番卫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明成祖朱棣执掌政权之后,很快恢复建制,承担起防御蒙古诸部的职责。《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六月甲戌条”记载:“甲戌,复镇番卫,建文中革卫而设守御千户所于庄浪,至是守臣请复,上曰镇番地接胡虏,守御不可废,命兵部亟复之,选边将一人率庄浪军士戍守。”{15}正因为镇番卫位于三岔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区,向南直通凉州,是用来防御胡虏天然的屏障,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事实证明,镇番卫在保障三岔河下游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乃至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安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正统三年(1438)之前,陕西行都司共有13卫所,除西宁卫在宣德八年(1433)改为军民指挥使司外,其余12卫所没有大的变化。{16}《明实录》记载,正统三年(1438),“甘肃去陕西都司绝远,又其属卫十有三处”,{17}其中包括镇番卫。正统三年到嘉靖年间,为了加强防御,新增加了卫所,而镇番卫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一直持续到清朝,在雍正二年(1724)时,改为镇番县。《清实录》记载:“雍正二年十月,镇番卫改为镇番县。”{18}

综上所述,元末在今甘肃民勤兴建小河滩城,这是明代镇番卫的前身。明代,由于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洪武年间(1368~1398)先设置临河卫;洪武三十年(1397)改临河卫为镇番卫;建文帝时期(1399~1402),改镇番卫为守御千户所隶属庄浪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镇番卫。这种情况持续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将镇番卫改为镇番县。关于临河卫的设置时间、建文帝何时废除镇番卫,就笔者所涉及史料而言都无从考证。但是,镇番卫在明代的建制沿革很清楚。

三、结语

镇番卫属于陕西行都司下辖卫所之一。它处于三岔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之成为凉州的门户。因此,明王朝对于镇番卫非常重视。洪武三十年(1397),将临河卫更名为镇番卫,从此在河西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自设立到建文帝时撤销、再到永乐元年(1403)复置,虽然经历曲折,但这并不影响镇番卫的发展。

明代镇番卫建制沿革跟其他边疆卫所一样,经历了设置―废除―复置的发展历程,但它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厘清镇番卫的建制沿革,对研究镇番卫的历史地理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无论是对镇番卫历史地理的研究,亦或是明代北部边疆的历史地理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 释]

①明・宋濂等:《元史》卷6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49页。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③⑤⑦⑨{16}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页,第249页、第259页、第411页、第399页。

④田澍、何玉红:《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0《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4页。

⑧《明太祖实录》卷249,“洪武三十年正月辛酉条”,第3606页。

⑩明・赵廷瑞修,马理、吕纂:《陕西通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11}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卫所建制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12}{15}《明太宗实录》卷21,“永乐元年六月甲戌条”,第392页。

{1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2《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5页。

{14}刘夏蓓:《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明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4页。

{17}《明英宗实录》卷46,“正统三年九月庚戌年条”,第903页。

{18}《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丁酉条”,第397页。

上一篇:从助动词的分布看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撰写与抄... 下一篇:浅谈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