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下的英汉句法差异

时间:2022-02-21 08:36:47

中西思维方式下的英汉句法差异

摘 要: 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常常给英语语言的学习、教学、翻译及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的障碍。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出发,归纳列举了这两种句式的特点和外语学习者的一些常见错误,试图探索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中的反映,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 英汉句法 差异

1.引言

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常常给英语语言的学习、教学、翻译及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的障碍。探索这些差异的规律,并寻求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有关专家和外语教师所做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给人以极大的启迪。王还先生说得好:“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会套错。”笔者认为,这里的“习惯”主要指思维方式,即用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汉语式的英语和英语式的汉语恐怕就是这样出现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语言对比研究以外,还有必要进行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出发,归纳列举了这两种句式的特点和外语学习者的一些常见错误,旨在探索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中的反映。

2.汉英句子结构的基本特点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为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

汉语句子意合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时间的先后顺序,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因此,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层次不甚明显,但结构简练,好像一根节节相连的竹子。英语句形合的突出特点是空间搭架形式,即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各个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所以,英语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结构错落有致,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灵魂,其他成分按逻辑关系攀附在动词上,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英语句子中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则是隐性的。

如“Let’s go home,as it is lat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as加以表达的。但当我们把它译成汉语时,则说“已经晚了,我们回去吧”,若在句前加上“因为”反倒显得嗦。另外,英汉语中词汇照应手段很不相同。连淑能认为:英语往往用替代、省略和变换进行照应,而汉语则倾向于词汇重复。如翻译“……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自行车的城市,还是要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很多学生译为“...we should have a city without bikes or a city without cars...”就是受了汉语重复手段的影响,很少想到把第二个“city”换为“one”。

2.2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句。

陈定安先生举的一个例子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一区别: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information media.

这句话中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动词,其他都用名词和介词的形式将全句连成一体。汉语的译文则为:

因为距离遥远,交通工具缺乏,农村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汉语句是采用数个动词,按照事理推移的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如果让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将这一汉译文反译回去,常见的英文译文就可更加清楚地显现汉语句的结构特点了,如:

Because there is a great distance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transport facilities,the rural world is isolated.This isolation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media.

2.3英语句多被动(passive),汉语句多主动(active)。

英语多常见被动句式,这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系。充当主语的词既然是大量物称,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而汉语一般则更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之首选,因此更多地采用主动句式。例如: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我们的航海运输公司总能预见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提供了一个例证。

2.4英语句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有主语,汉语句中却存在着大量无主语句。

王力先生曾说:“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例如: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should be as pure as water.There would be no winning and dining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no fruit or refreshments during the conference,still less any souvenir in any form.

君子之交淡如水,会上会后,既无酒宴也无水果糕点,更无拎包红包。

如果将这一汉译文进行回译,常见的汉式英语可能是: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should be as pure as water.No winning and dining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no fruit or refreshments during the conference,still less any souvenir in any form.

通过这一对比翻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英语句中主语必须明确。即使在说明自然现象、时间、季节、天气、距离等情况时的无主语句中,英语也必须用无人称代词“it”作主语,汉语却可以不用主语。例如:

It is raining.下雨了。

It is two o’clock.两点了。

It is so hot!真热!

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长久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混融。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句子的语态呈隐含式,形成受事的施事化;而英文则多用无生命名词作主语,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

笔者认为,汉语句意合与英语句形合之别反映了汉文化的整体综合与英文化的细节分析的思维方式之别。这一区别表现为中国人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概括综合,整体把握,不强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英语国家的人则往往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

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英民族非常重视形式逻辑,但也不排斥辩证思维,相形之下,汉民族更注重辩证思维,而不太重视形式逻辑,相形之下,汉民族列注重辩证思维,而不太重视形式逻辑。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也就是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暄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法功能呈外显性;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看上去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松散,句法功能呈隐念形式。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语句,这与我们民族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不无很大关系。老子最先开宗明义提出“人是万物的主体”,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提出“万物与我为一”,孟子的儒家思想中也提到“万物皆属于我”。这种源远流长的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对汉语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说话人常提出一个话题,然后直接就此陈述,因此汉语中存在很多隐去主语的句子。

4.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由于社会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制约着各自的言语交际行为与语言模式。英语教育者若在教学中不断留心一些英汉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认真作一些哲学上的思考,揭示其是否与不同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有关,从而加以归纳、讲解,帮助学生摆脱本族语模式的影响,正确把握英语族人的思维模式,学会地道的英语,培养学生成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跨世纪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Leech,G.,Svartvik,J.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Longman,1974.

[2]Robert B.Kaplan.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Perceptual Approach by M.Singer,1987.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马衰.标准英语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毛荣贵.英语写作纵横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82-184.

[12]王还.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文体[C].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3]王力.王力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4]张治英.英汉名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6-38.

上一篇: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作宾语的基本用法 下一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语料库促进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