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WELL模式的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理论基础

时间:2022-02-21 05:05:18

论WELL模式的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理论基础

摘 要:WELL模式即利用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的模式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及语言教学改革及其发展方向的模式。相对于实践研究而言,对WELL模式进行的理论基础研究显得比较匮乏。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作为WELL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组成部分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语言的CALL模式还是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的WELL模式都可以从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中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WELL模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5-02

语言学习的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模式,即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模式,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发展,CALL模式已发展为WELL(Web-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模式,即利用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的新阶段。近年来,对WELL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相对于实践研究,对其进行的理论基础研究却显得苍白和匮乏。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对WELL模式理论的探源就不可能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文章将主要梳理、研究WELL模式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和认知主义理论基础。

一、WELL模式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网络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开始的。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是约翰·布鲁德斯·华生。华生认为,行为的所有方面,包括情感、情绪、思想等,都可以用客观的“刺激—反应”术语进行讨论。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心理学说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者。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根据其动物心理实验的发现,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学习离不开神经元的突触活动,神经元的突触随着练习而改变。斯金纳在华生等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习得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被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习得的行为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或许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因此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行为是“反应—强化”过程,也就是说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而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比较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者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行为,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认为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行为变化的原因是当前行为的后果,即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认为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按照合乎要求的反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进行适当组合而做出的各种强化安排,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是对行为的控制。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条件反射构成的,可以从对操作条件反射的研究中总结出学习规律。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形成了学习与计算机相联系的思想,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CALL模式教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将学习者置于某种特定的环境里,给他某种特别的刺激,当他对刺激做出明确反应时学习就发生了。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则是信息的呈现者。这种理念和思想符合早期CALL模式的教学理念。

二、WELL模式的认知主义理论基础

(一)认知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以认知主义理论作为WELL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当认知心理学开始占统治地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也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中,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认知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客体(学习资料)与主体(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某种认知结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特点、认知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理解的过程,学习是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的。学习过程被理解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爱好、兴趣和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在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中,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主体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在内部构建其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在认知主义理论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积极做出选择、注意等反应,积极组织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实现信息的学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所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这种理念和思想比较符合WELL模式的教学理念。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布鲁纳、奥苏贝尔和安德逊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他重视学科内容的组织,他强调说,任何概念、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每门学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也是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的基础。

奥苏贝尔也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学习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要实现有意义学习,真正掌握知识的意义,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学习,否则就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著名学者是安德逊。安德逊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思维适应控制方法(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该方法强调高级思维的控制过程,试图揭示思维定向与思维转移的控制机制和控制原则,安德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建造认知型学生模型,以实现对学生求解几何问题思维过程的自动跟踪与控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所研制的“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是当时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CALL模式的杰出代表作。

三、结语

通过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语言的CALL模式还是网络辅助语言学习的WELL模式都可以从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中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WELL模式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林筑英,林建勤.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董红斌,郑艳清,胡晶.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洪延姬,窦志国,陈晓慧.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两汉童蒙教育研究述评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