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培养

时间:2022-02-20 11:47:15

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在实践中,阅读文本其实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学生尚处于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实施探究性阅读能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一问一答的简单化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始终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点一点,引导学生敢探究

一年级小同学好奇心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这正是孩子们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无限期待,通过点拨,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1.1 激起学生阅读的需求

虽然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幼稚可笑,但是教师应当用微笑和鼓励来呵护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创设质疑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辩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问题,发表见解,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创新成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扶持,大力鼓励他们。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各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地质疑问题,其主动性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1.2 创设学生阅读的氛围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给学生无穷的信心。正确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探究能力和取得的成效,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推进器和催化剂。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的多种方式,及时肯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教师则在一旁点拨,升华了学习所得。通过评价,给学生思维正确的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2.推一推,促进学生多探究

质疑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自主性、探究性,推一把,让学生有参与探究活动的勇气,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在自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2.1 让学生阅读生疑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阅读积累浅显,他们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有价值或都值得研究,这就要求学习中老师剑能一味地跟着学生走,而应自学地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引路人,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探究目标,进行探究活动。例如笔者教学《司马光》时,笔者问学生:“通过预习,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吗?”学生纷纷举手提问:“司马光是谁?”。“紧急情况下,小伙伴们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怎么做?”“举、砸是什么意思?”然后立足三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找出自问自答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2.2 让学生思维驰骋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更要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放飞思维的翅膀。围绕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铿锵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2.3 让学生智慧碰撞

课堂探究需要学生凝神静思,也需要热烈的讨论。小组讨论是探究性阅读的有效方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一年级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表达事物时常杂乱无章。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而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化思维小组讨论时,教师尤其要关注那些较少发言白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3.试一试,鼓励学生想探究

质疑问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低年级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足,在自学探究中难免有不理解和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舞学生善思、能辩、会演,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做阅读的主人。

3.1 在表演中展现自我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探究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自己。当他们按所担当的角色需要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进行独的、表演时,他们就会带着情感主动去学,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及时抓住表演中的分歧点,把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资源来开发,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课堂阅读探究。

《乌鸦喝水》是一篇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把字句读正确,读流利,培养语感的直觉。然后每个同学扮一只小乌鸦,先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演出来,再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最后大家练习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例如,“乌鸦口渴了”表现出非常想喝水的表情,“到处找水喝”表现边飞边找动作。“乌鸦看见一个瓶子”表情很高兴……可见,课堂表演过程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并形诸于外的自能读书的过程。这是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也是群体合作互动的过程。

3.2 在创造中获得成功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的探究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切合大语文观的理念,最能体现探究中学生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创造性的特点。例如学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多彩的春天”识字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关春天的歌曲。让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欣赏春天。这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放开作业,学生非常感兴趣,完成得更认真,这样的作业把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是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还是孜孜不倦的“灌输者”?均否也。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适时点拨,带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上一篇: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培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