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自主预习模式初探

时间:2022-02-20 01:33:18

小学三年级语文自主预习模式初探

摘要:自主预习要有明确性、层次性、思维性和坚持性。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 自主预习模式 关注行为生成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现实的需要,我以“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研究”为课题,探索适合这一年级段的课外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预习模式,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过程中注重了预习要求的明确性、层次性、思维性和坚持性,关注学生预习行为的生成,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现实中,笔者认为来自两个方面的做法阻碍了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其一,由于学生年龄还小,由没有课外书面作业的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学习,不光他们自己,甚至许多家长也对学生是否应该预习以及如何预习产生了困惑。其二,来自某些教学实施者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有的老师只布置预习并没有具体的指导,使得学生以为预习仅仅是提前读读课文而已,并没有进一步的思考。而另一现象是许多认真钻研教材的老师精心准备了每课的预习作业,教学之前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了明确的课文内容填空等练习,这看似用心、扎实,也的确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到学生有没有对课文内容达到清楚认知的目的,但同样也会造成孩子脱离了老师预习作业的指导便不会预习,不知该如何预习的尴尬。

如何将“预习指导”这根“拐杖”变成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使一年级的学生在预习“方法”的指引下切实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预习模式,在此种情形下便显得尤为迫切。

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依据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要求,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

①给课后生字标出部首、写上音序并组词两个;

②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注上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课题质疑: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读课文3遍后尝试解

④提出不理解的词(2-3个)并通过查字典找到词语的意

⑤读完课文后写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想进一步了解内容

这一预习模式的提出,在实施中我注重了预习要求的明确性、层次性、思维性和坚持性,而这几点对学生在预习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渐次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很有裨益。

一.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我认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是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这是由于刚刚步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促进能力发展,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学生由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对于怎样自学生字词依然感到茫然,因此在指导上一定要把要求提具体,把学习步骤细化,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写出音序,并组词两个”。这样,学生就会更多地留意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书面作业的要求及教材版本的设置上都有所变化,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渐次提升而使得预习要求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求“全”求“深”,而要注意相应的层次性。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的课文上全都标注了拼音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但三年级课本则取消了注音,只是在文中出现较生疏的“三类字”旁才有拼音标在括号摘要求则在预习本上完成。

三.注意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学贵有疑”,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问题,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起步。因此,在预习的要求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突出强调的是“两问质疑”:1、针对课题质疑,并通过读文后自主尝试解疑。这一过程有别于常说的“好问”。“好问”是思维活动的起步,而能够通过阅读后自主解答,则是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2、读文后质疑——读完三遍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一要求的设置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属于更高层次的质疑,它不但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当然对于实在不理解的问题,学生还可以留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使“问”与“思”、“辩”紧密结合。

四.注意预习要求的坚持性

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常常做”、“踏实做”。想要学生把预习要求扎实完成并坚持下去,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从多方面推动学生预习的坚持性:1、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鼓励的方法非常有效。2、加强预习的检查性。预习也是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和预习方法指导的调整。3、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预最初几堂课的课上指导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此阶段的方法后,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预习要求才能够真正得以合理实施,预习也才能在学生习惯养成阶段得以坚持。

现代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其实是作为教学方法和教学视野的一种延伸,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奠定终身学习观念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这种预习模式的坚持实施,的确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原本用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环节变成了“检查预习

促进能力发展,汇报成果”的板块;生字的教学也突出了重点,优化了教学时间;课堂中的有效学习可以直接切入核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关注点”、理解上的“困难点”、阅读感悟的“兴趣点”扎实进行,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等更多情境化的语文拓展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所探寻的预习模式

目前仅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到一定层次时又会有更适合他们的预习方法,但不论怎样,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预习模式的探索终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增强,从而达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上一篇:初中也应重视字词教学 下一篇: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