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经小腿7寸以下穴区地部血管分布与钙元素的关系

时间:2022-02-20 11:35:54

胆经小腿7寸以下穴区地部血管分布与钙元素的关系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上海200433;1复旦大学)

摘 要 为进一步探讨穴位钙的作用,采用①在小腿骨间膜的墨汁灌注标本及组织切片上,观测了胆经的外丘、光明、阳辅、悬钟等穴区的血管分布特点;②用PIXE技术测得小腿骨间膜胆经沿线的钙产额。结果:①97%的穴区血管位于骨间膜的前表面及浅层;②穴区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在经非穴区;③穴位钙峰值平均为其相邻基数值的6.39倍。结论:①穴位"地"部血管密集,位置浅表;②穴区钙富集,位置较浅;③穴位钙与穴位血管的分布趋于一致。

主题词 钙/代谢 穴位,胆经 血管 经络现象有的与血管舒缩相关,因此经穴与血管的关系在古代文献及现代实验研究中均有论述。有人认为经脉是藏于四肢和躯干里层的纵行大血管,络脉是横行的联络血管[1];有人直接指出血络的实质是血管[2];也有报道穴位区血管较丰富的[3]。然而因为穴位的层次未曾确定,难以做到对穴位血管精确的定量论述,穴位到底与哪些类型的血管有关也不明确。血管舒缩与钙关系密切,成柏华等应用Ca2+、H+选择性"针灸型电极",发现穴位区钙离子浓度在针刺后有增高趋势[4];费伦等用质子激发X线荧光发射(PIXE)技术,曾对穴位钙进行过测定[5],但未曾定量描述钙高点与穴位点的精确关系。针刺时在穴位的浅、中、深三个层次上均有不同强度的针感,经络学中分别以"天"、"人"、"地"予以说明,其中"地"的针感尤为强烈。本文根据本室以往的研究把小腿胆经穴位"地"的层次定于腓骨骨膜、骨间膜交界处[6]。在相应骨间膜上以巨微解剖法,观测小腿胆经7寸以下穴位血管的分布特点;应用PIXE技术对小腿骨间膜腓侧胆经沿线进行扫描,测得钙的相对含量,并比较其与血管分布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成人新鲜小腿标本3例,按中医骨度折量定位法[7],把自标本外踝尖(外踝最向外突出之点)至横纹(实验中为测量方便,以胫骨平台代替横纹的位置)的间距,分为16等份,每一等份即定为1寸。取7寸及其以下4个穴位区(悬钟、阳辅、光明、外丘)腓侧骨间膜组织,常规石蜡包埋。纵行切片,片厚6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穴位组织结构及血管分布,在多张切片上每个穴位按视野合计取50个血管,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每个动脉的外径及其离开骨间膜前表面的距离。

成人新鲜小腿标本3例,碳素墨水混合液(碳素墨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甲醛=7∶2∶1)经动脉压力灌注,定标同上。剥取小腿骨间膜,冬青油透明。光镜下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定骨间膜7寸以下腓侧穴位区与非穴位区血管的分布特点,以血管面积与视窗面积比(Aa%)表示血管的密度。

腿标本4例,暴露小腿骨间膜,定标同上。在骨间膜腓侧距边缘1mm处的7寸以下部位自前面作PIXE纵向线形扫描。质子束斑直径为1mm,束流为0.2nA,在样品中的射程为25μm,计算钙的归一化产额。

2 结果

2.1 穴位区血管的分布从H.E.染色切片上可见骨间膜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前面有大量的骨骼肌附着,骨骼肌形成肌腱后进入骨间膜,肌纤维与骨间膜前表面间有一小间隙,骨间膜内部无肌纤维。骨间膜腓侧前面大多数血管位于浅表位置,其中位于骨间膜和骨骼肌之间血管数目较多。在骨间膜的中部仅可偶见小血管;位于骨间膜前面内部浅层血管又明显多于其深层血管(表1)。

2.2 穴位区血管的密度从墨汁灌注标本上可见,骨间膜腓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匀分布,疏密交替。在外丘(7寸)、光明(5寸)、阳辅(4寸)、悬钟(3寸)等穴处的血管密度普遍高于各穴位间区,穴位区总平均值明显高于穴位间区的总平均值(表2)。

2.3 穴位区钙的分布小腿骨间膜腓侧7寸以下各穴位钙的相对含量高低不一,个体差异大,因而标准差较大(表3)。穴位钙峰值与相邻穴位间基数值的比值则较为稳定,个体差异较小,总比值平均为6.39。所测钙峰值点与穴位定标点的距离有近50%在2mm以内,60%相距在5mm以下,只有13.3%相距在8mm以上。

3 讨论3.1 不少学者认为穴位与血管系统关系密切。上海中医学院[8]曾详细地研究了309个经穴与动、静脉的关系,发现有286穴(91.62%)自浅入深正当动脉干或旁有动、静脉干。本文将小腿胆经穴位"地"的层次定于骨间膜和骨膜交界处的结缔组织结构上,从而得以较为精确地研究穴位区"地"的血管。发现穴位区血管密度较非穴区为大,并以微血管为主,管径在14~84μm之间,分布的位置较浅,平均从骨间膜前51.85μm到骨间膜内37.80μm。

3.2 哺乳动物细胞外钙离子浓度通常为1~1.3mmol/L,但穴位钙离子在针刺后可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4]。本文通过PIXE线性扫描,测得穴位区钙比经络线上非穴区平均高6倍以上。由此可见,穴位自身存在着钙的富集。由于PIXE所测为钙元素的含量,故应包括结合钙、不稳定结合钙及游离钙等。其中不稳定结合钙及游离钙最有可能参与穴位的功能活动。

3.3 实验结果显示小腿骨间膜穴位区血管密集,且位置为骨间膜前面浅表层;PIXE扫描深度仅为25μm,可见钙富集亦在前面浅层。实验所测的钙峰值点大部分与穴位定标点相距不超过5mm,显示钙富集点与穴位点密切相关。由此看来,血管密集区与钙富集区的分布趋于一致,而并存的钙与血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钙是否对局部血管有作用,钙与经络周围的血管现象(如红线)等有无关系,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梁伯强.学习《内经》的体会.中华医学杂志,1995;(5):404

2 于书庄.络脉之研究.中国针灸,1992;(4):22

3 余安胜,赵英侠,严振国.足三里的显微结构.中国针灸,1999;(1):27

4 成柏华,李忠华,杨红英.针刺不同经络对穴位内K+、Na+、Ca2+、H+的动态变化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4;3(2):80

5 费伦,承焕生,蔡德亨,等.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科学通报,1998;43(6):658

6 陈尔瑜,沈雪勇,党瑞山,等.胆经颈以下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上海针灸杂志,1998;17(2):36

7 靳士英,金完成.经络穴位的针灸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

8 陕西中医学院编.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0(收稿日期:19990706,成平发稿)

上一篇:壮医药线灸临床应用三法 下一篇:针刺治疗无器质病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6例